亞太日報 | 基因突變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 暮又

在動物界,哺乳動物的壽命有很大的差異,有僅能活6個月的南亞老鼠,也有可以活200年的弓頭鯨。有專家認爲,體型是長壽的關鍵,體型較小的動物燃燒能量更快,需要更快的細胞更替,從而導致細胞更快衰退。

但是據《每日電訊報》報道,劍橋大學韋康桑格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5英寸長的裸鼴鼠和長頸鹿進行了對比研究,他們發現裸鼴鼠一年有93種基因突變,能活25年;而長頸鹿有99種基因突變,能活24年。相比之下,老鼠一年發生796個突變,只能活3.7年。

這項新研究表明,基因損傷突變的速度可能是動物生存的關鍵。不論動物的體型大小,那些DNA突變速度較慢的動物都比較“長壽”。

4d529250276c9a10d8690130f467b04.png

研究人員還發現,這項規律在人類身上同樣適用:人類在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基因突變後會死亡。人類的平均壽命爲83.6歲,且這些人基因突變率要低得多,約爲47種。因此他們得出結論,DNA突變的速度是決定一個物種壽命的關鍵。

體細胞突變是發生在正常機體細胞中的突變,比如發生在皮膚或器官中的突變,這樣的突變不會傳給後代,但有些會導致細胞癌變或損害正常功能。

研究小組進一步分析了16種哺乳動物腸道幹細胞,發現一個物種的壽命越長,突變發生的速度就越慢。研究人員說道:“這項研究最令人興奮的方面是發現壽命與體細胞突變率成反比。這表明體細胞突變可能在衰老過程中發揮作用,衰老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是我們細胞和組織中多種形式分子損傷的結果。”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們就推測體細胞突變與衰老死亡有關,但當時技術不成熟,推測無法得到驗證。隨着DNA測序技術的革新發展,我們終於可以研究體細胞突變在衰老、疾病甚至死亡中發揮的作用。

(來源:亞太日報 APD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