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實踐爲全球戰“疫”提供寶貴借鑑

亞太日報

text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通過一段時間的巨大努力,國內疫情防控的緊張局勢初步實現穩定,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持續回暖。但是,全球疫情此刻卻在經歷着高峯期,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不斷攀升。情況危急,破題需要正確的方法論。很多面臨疫情嚴峻考驗的國家和地區,紛紛把目光投向了中國——我們抗疫經驗和實踐行動,都將給予其他國家最寶貴的借鑑。

近日,“抗擊新冠病毒的中國方案”主題網站發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實踐》中英雙語報告,初步總結梳理了過去一段時間中國抗擊疫情的舉措和方法,以期與國際社會攜手應對疫情的威脅和挑戰,共同維護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最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在沒有疫苗和特效藥的情況下,以傳統隔離的方式阻斷重大疫情的蔓延。實施超常規的社會隔離措施和靈活、人性化的社會管控,成爲遏制疫情在全國蔓延的最關鍵因素。而這,現在也已被許多國家不同程度地運用到抗擊疫情的具體措施之中。

這次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也可能是這個地球有史以來所面臨最難對付的疫情之一。疫情發生之初,在沒有疫苗和特效藥的情況下,包括一些歐美的權威專家都對戰勝疫情心存疑慮。世衛專家組組長布魯斯•艾爾沃德表示:“我曾經也有偏見,對非藥物的干預措施持模棱兩可的態度,認爲沒有特效藥就沒有辦法。”最終,中國用行動改變了他的最初判斷——實施超常規的社會隔離措施和靈活、人性化的社會管控,是事實證明可以成功的方法。

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抗擊疫情就是一場全民行動,中國堅持以人民爲中心,採取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以巨大勇氣和強大力量,堅決阻斷全國本土疫情傳播。以武漢爲例,“封城”對於這座九省通衢的城市而言,的確是“一個十分艱難的決定”,但事實已經證明它的正確性。《科學》雜誌的研究表明,1月23日開始的武漢出行禁令,延緩了國內病毒傳播3到5天;截至2月中旬,減少了近80%國際傳播。3月31日《科學》雜誌的最新研究再次證明,武漢“封城”避免了70萬新增病例出現。全面落實聯防聯控措施,構築羣防羣治的嚴密防線,把工作做細做實做周全,我們就能夠築起抗擊疫情的銅牆鐵壁。

“集中力量,才能保證重點;集中資源,才能實現突破。”事實證明,中國實施超常規的社會隔離措施和靈活、人性化的社會管控,是完成從“遭遇戰”到“主動戰”的關鍵。減少人員流動、拉起最嚴密的聯防聯控網絡、設立方艙醫院、全面排查、應收盡收、保證物資供應……本着對人民羣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高度負責的態度,中國政府主動作爲,採取了在很多方面都遠超《國際衛生條例》要求的防控與救治舉措,用具體行動爲世界各國戰“疫”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經驗。對此,世衛專家給出了“正是中國爲阻止病毒在世界的傳播築起第一道防線”的積極評價。

中國實踐爲全球戰“疫”提供寶貴借鑑。應對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的大考,其中秉軸持鈞的關鍵,在於國家制度的建立。但制度並非是決定戰“疫”勝敗的全部,對人民羣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重視程度,纔是關鍵。《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實踐》報告聯合課題組也表示,作爲較早總結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實踐的一次嘗試,希望起到“拋磚引玉”之效,以尊重科學、遵從規律、尊崇實踐的精神,不斷總結好人類戰勝重大傳染性疾病的經驗。

這種嚴謹與求實,亦是一種科學的態度。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