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月20日中午,美國當選總統、民主黨人拜登在首都華盛頓正式宣誓就任美國第46任總統。在大西洋對岸,歐洲領導人紛紛對美國新政府就職表達祝賀,期待與美國新政府展開合作。不過,無論雙方修復過去四年傷痕累累關係的願望有多麼迫切,但破鏡重圓都絕非易事。據美聯社報道,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當天表示:“歐洲必須將自己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歐洲不需要等待他人的許可,要自己做出重要決定”。
過去四年美國極端單邊主義外交政策給跨大西洋關係造成的嚴重傷害,無疑是歐洲尋求更多自主性和獨立性的直接原因。即使拜登就職首日就簽署行政令宣佈美國將重返世衛組織和巴黎協定,大幅度扭轉了特朗普政府的多項政策,也不得不讓歐洲擔心:高度撕裂的美國在4年後是否會再一次出現政策大反轉?儘管在美國政治中,新政府對前任政府政策進行調整、糾正乃至顛覆並不罕見,但這種“翻燒餅”一樣的政策逆轉,和白宮日益傾向於依靠行政命令而非立法程序推動政策執行的情況,令美國政府的政策制定與執行呈現出高度不穩定性。這讓歐洲對跨大西洋合作的可預測性和穩定性充滿疑慮。
據英國《衛報》19日報道,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CFR)2020年底對歐洲11國1.5萬人進行的民調顯示,歐洲對美國的看法已發生重大轉變。報道稱,多數受訪者儘管對拜登獲選總統表示歡迎,但認爲在特朗普執政四年後,拜登將無法阻止美國在世界舞臺的衰落。61%的受訪者認爲美國的政治體制已經“破裂”,只有27%的人認爲美國的政治體制“運轉良好”。報道還稱,歐洲對美國的看法改變導致更多歐洲人不願意在國際爭端問題上支持美國。
當然,美歐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是歐洲增強戰略自主性的最深層次原因。實際上,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美歐之間在經濟、貿易和金融領域就摩擦不斷:在冷戰期間,從1962年的“雞肉戰”到持續了30多年的“香蕉戰”,美歐之間已經有過多次貿易戰;美國指責歐洲向空中客車公司提供違規“補貼”,歐洲則指控美國政府也給波音公司提供了鉅額“補貼”,這場貿易爭端從2004年持續至今,仍看不到解決的跡象;2018年美歐自貿協定最終流於一紙聲明,這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美法兩國在農業問題上互不讓步;美國過去四年裏濫用長臂管轄和金融霸權,更是令歐洲成爲最大受害者。
與此同時,美歐在國際經濟規則方面的分歧也越來越清晰浮出水面。以近幾年紛爭不斷的數字稅爲例,自2019年法國率先開徵數字服務稅以來,美歐圍繞這一問題爭鬥不斷,爲了阻止歐洲國家掌握在數字經濟領域制定全球規則的話語權和主動權,美國不惜對法國等國家啓動“301調查”,將雙方貿易爭端從實體經濟擴展到數字領域。可以說,經濟利益已經成爲美歐盟友關係繞不過去的坎,也令歐洲更清楚地認識到掌握自身政策制定權的重要性。
可以說,經過了特朗普時代的歐洲已經放棄了對美國盲目的熱情和跟從,歐洲現在對拜登政府的歡迎更多是基於政治傳統與意識形態因素。然而,共同的價值觀難以彌合歐美利益上的矛盾,歐洲也不會心甘情願地淪爲美國維持霸權的“工具人”,未來歐洲或更多地甩開美國單獨行動,歐美之間的博弈也將進一步加劇。
(來源: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