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非洲(之四):發展經濟的舍與得

APD NEWS

text

發展經濟總是有代價的,不能總是希望代價最小,特別是一上來就希望代價最小,那隻能算是理想狀態。在我們傳統文化裏有“捨得”一說,有“舍”纔有 “得”,在發展經濟過程中也要“捨得”; 在和一些非洲國家官員交談時我常常會給他們說這些觀點,在幫助一些非洲國家在中國招商引資時我也經常跟他們這麼說。近幾年一些非洲國家要成功招商越來越難了,一方面是因爲各國之間招商競爭激烈,企業可選擇的機會多;另一方面並不是因爲他們的優惠條件不夠吸引人,而是投資門檻或者要享受這些優惠所設定的條件過於嚴苛或者說招商方爲自己設計的太完美了,對投資者逐漸失去了吸引力。

非洲經濟要發展有一個很大的短板就是自有資金不足,因此吸引外資對非洲國家來講具有重要意義,要吸引外資就要讓外資獲利,而且是要有足夠的利益吸引。 但是在我這幾年和一些非洲國家政府接觸過程中發現有個問題越來越大,他們的PPT越做越漂亮,有利於他們自己的招商條件設定越來越完美,也就是要求越來越滴水不漏了。比如說環保要求、技術轉移要求、當地工人比例要求、投資金額要求等等。從本國利益出發提出這些要求固然沒有錯,但是我覺得他們缺少了站在投資者角度考慮問題的意願,也沒有充分考慮本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更多的只是在想“我想要怎麼樣”,存在一廂情願的完美主義傾向。

對於投資者來講,哪裏投資條件好,利益保障好,回報高就去哪裏,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建設某個國家是該國政府和民衆的義務並不是外來投資者優先考慮的;先有投資者自身目標的實現,纔會有助力該國發展目標實現的可能;因此要吸引投資者必須讓投資者覺得有利可圖,也就是說吸引投資的國家在制定政策時必須考慮投資者的心態和別國的競爭,因此吸引投資的國家是難以實現個案利益最大化的,只能算總賬,在利益讓渡和吸引外資能促進國家發展的程度兩者中找到平衡點,抓住發展這個主要矛盾。 但是一些非洲國家的問題在於,一些學歷很高有過出國留學經歷但是缺少商業經驗和社會經驗的官員,或者是沒有商業經驗的官員在制定經濟政策,他們懂得怎麼樣把文件寫的嚴密,他們有家國情懷,想處處追求本國利益最大化,魚和熊掌都想得到,但是沒有充分考慮商業規律本身,實際上反而不利於招商引資,也不利於經濟發展,因爲不能讓投資者獲得足夠利益投資者就不會來。

一些非洲國家也不時派出代表團到各國去學習招商引資經驗,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有一些問題,有些是直接照抄了其他國家的做法,有些雖有微調但是變化也不大。 實際上,我認爲非洲國家重要的是要從本國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學習比本國太先進的方式方法也不行,學習落後於本國太多的也不行,而應該是學習和自己狀況差不多的,或者稍微超前一點的方式方法爲自己所用 。我和很多非洲官員說,經濟發展“粗放”這個階段是必須要經過的,在“粗放”的過程中大量吸引投資,發展壯大本國經濟實力,然後逐步完善各種政策法規,逐步精細,不能急於求成,不要一步到位,在想“得”之前需要先會“舍”,該讓投資者獲利就讓投資者獲利,算的太精了只會讓投資者減少而不會增加。 如非洲某國,最近十來年一直致力於在中國吸引投資,得益於外資大量進入使經濟發展很快,但這幾年去投資的企業有所減少,有些開始撤回了。該國要求企業去投資辦廠產品必須要出口,不肯開放本地市場,因爲他想保護本國企業,前幾年國際市場發生動盪,企業出口受阻又不能在本地市場銷售,投資者處境非常艱難;而且該國規定企業出口收到的外匯政府實行強制結匯,企業不能自由使用,企業進口付匯要排隊申請等等一系列限制措施;去的比較早的企業賺錢了,該國稅務部門看了有些眼紅就開始查稅還抓人。一兩年下來該國名聲壞了不少,投資者就少了,實際情況是經濟雖有發展但該國目前還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之一,雞還沒怎麼養好就要殺了取卵,不能不說這是一種短視。

還有非洲某國,出口某種在國際上銷量比較大的農產品,該國不是該農產品唯一的產地,在非洲和世界其他一些國家也有產出,該國產量佔比不足世界總產量的8%,不足以影響該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價格。幾年前該國領導人認爲出口價格過低,而且希望該農產品的加工能放在該國進行,同時希望大力擴大種植面積,從理論上來說這個想法是很不錯的;於是該國便發佈行政命令規定該農產品出口必須通過招標拍賣,價高者得,以在農場交貨的價格來成交,買家自行解決內陸交通和海運等問題,在該國國內只有該農產品的加工工廠才能參與競拍。幾年下來,競拍的方式看起來不錯,顆粒大品質好的果實出口價格有所上升,但是顆粒小的果實反而賣不出去了,因爲手續這麼複雜國際買家就選擇了“掐優”,只參與競拍最好的產品以降低綜合成本,在當地的加工廠也沒有增加,有些人搞了個形式的加工廠,去競拍然後再轉手出口;本來政府希望這麼做能增加農民收入,大大擴大種植面積,增加出口量,結果幾年下來種植面積並沒有擴大多少,相反不實行拍賣的其他幾個非洲生產國反而銷量大增,種植面積擴大了。不考慮本國是否具有立即發展生產加工的能力,也不考慮國際市場的交易慣例,更不考慮本國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是否足夠,單方面理想化的決策實際上反而是不利於經濟發展的。

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是非常值得非洲國家研究學習的,看看我們是怎麼一步一步走過來的,而不是隻看到我們今天發展的成果,我們經過的從粗放到精細這個階段其實他們也應該經過的,只不過“粗放”的程度過去和現在可以不一樣了。對於非洲國家來說,要在世界經濟這個大環境中快速發展,想不“粗放”就直接“精細”這是不現實的,不肯多“舍”就要多“得”也是難的,肯放水養魚非常必要。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