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觀察 | 中美科技人才交流的歷史、現狀及挑戰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評論員 胡越雲****張雨涵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中美建交以來,儘管中美兩國關係經歷多次波浪,但中美兩國之間科技人才的交流從未中斷,既對兩國的科技創新形成智力驅動,爲雙方在教育與科技領域帶來合作互利互贏的局面,也讓兩國關係多了一層鬥而不破的安全邊界。

然而,近兩年特朗普政府不斷以國家安全的名義,將中國留學生與在美華裔科學家羣體視爲盜竊美國科技知識的“間諜”,錯誤地阻礙中美科技人才交流。今年特朗普政府愈加嚴苛地調查與中國進行合作研究的在美華裔科學家,限制赴美學習高科技領域知識的中國學生與訪問學者的簽證,使中美兩國多年來平穩進行的科技交流與合作面臨空前困難,甚有可能中斷的危險,引發中美兩國教育界、科技界以及國際社會的關注與擔憂。

面對特朗普政府的短視行爲,中國可繼續保持開放的視野與胸懷,繼續推動中美之間教育科技人才的正常交流,同時借鑑國際科技人才交流的歷史經驗,抓住機遇,努力培養中國自己的高科技人才的同時,致力於提升中國對全球科技人才的吸引力。

u=2091571529,1958117291&fm=26&gp=0.jpg

一、中美科技人才交流面臨“被政治化”的挑戰

作爲對中國戰略施壓的其中一環,特朗普政府正試圖通過限制科技領域的中國留學生,以及調查並威恐嚇與中國有聯繫的科學家,來阻擋正常的中美科技人才交流,進而“釜底抽薪”式地“脫鉤”中美兩國的科技合作。

今年5月29日,美國白宮網站發佈了一則題爲《關於暫停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留學生和研究人員以非移民身份入境的公告》的公告,公告中稱美國將從6月1日起,暫停參與“軍民融合戰略”(簡稱MCF)的中國研究生和學者入境美國,包括持F籤(學生)和J籤(訪問學者)的研究生(碩士和博士)、博士後、訪問學者,但不包括本科生。同時污衊中國政府通過留學生竊取美國敏感技術和知識產權,威脅到了美國的國家安全。在此之前,美國曾將中國的13所大學列入美國商務部的“實體清單”。

而曾推動中美科技交流的美國華裔科學家的處境則迅速惡化。據科學新聞(Science News)報道,當地時間6月12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負責人邁克.勞爾(Michael Lauer)在遠程會議上的文件披露,NIH對87個研究機構的189名科學家展開了調查。在這項於 2018 年 8 月啓動的調查中,總計有399名科學家被列爲“存疑”(possible concern),其中251名科學家的調查結果是“正面的”,76名被認爲是“負面的”,而其餘72人“待定”。目前該調查已經導致多位知名科學家被起訴,已有50多位在美學者因與中國關係被解僱或辭職,且案件呈愈發密集的趨勢。繼5月上旬三宗華裔科學家被調查或宣判的案例後,當地時間6月9日,美國司法部又宣佈哈佛大學前化學系主任 、美國五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查爾斯·李波(Charles M.Lieber)因涉嫌在參與武漢理工大學人才計劃問題上“欺騙政府”而被正式起訴。

另據Science News的信息,目前美國國會正在審議幾項法案,以限制科學人才從中國進入美國,以及限制獲得聯邦資助、與尖端技術和新興產業相關的研究的途徑。中美兩國正常的科技人才交流顯然已經被特朗普政府政治化。出於打壓中國科技發展的目的,它不僅將莫須有的“間諜”罪名加註在中國學者和留學生身上,更將兩國間早前正常科技交流搞成對科學家的政治化迫害,所實施的各種打壓措施對華裔科學家尤其不公。它導致發端於上世紀末針對在美華裔科學家的“華人間諜威脅論”又被炒成熱點,讓那些正在高科技領域爲美國服務的華裔科技人士遭遇普遍歧視與心理創傷。涉及調查的華裔科學家更是或被提起訴訟,或遭受名譽損失,或被解僱辭職,畢生奮鬥的科研事業遭到沉重打擊。

u=1459397607,304264314&fm=26&gp=0.jpg

二、中美科技人才交流史顯示美國是更大受益方

中美人才交流源遠流長,爲兩國帶來了人才和科技的積累,梳理兩國的人才交流歷程,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科技人才交流對於兩個大國自身發展有益,而作爲人才吸納國的美國甚至是更大的受益方。

首先,美國從吸納全球移民科技人才中獲益。美國製定的移民政策有利於其長期吸引全球科技人才移民至美國服務,主要體現在它在不同歷史階段根據吸引科技人才的需求,有針對性地調整了移民政策。美國在先後在1952年、1965年和1990年調整了移民法案中關於人才引進的政策:1952年規定半數移民配額將用於美國急需的人才;1965年提出美國急需人才將被優先考慮;1990年將技術移民配額由12萬提升至14萬,並設立H-1B簽證用於滿足人才引進需要。美國還通過與與他國簽訂科技合作協議,以及跨國公司在全球設立辦事處和工廠等方式,搭建起國際合作平臺,網羅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精英。通過這些政策,美國吸納到部分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高科技移民人才。而正是這些來自全球的科技精英人才幫助美國科技創新長盛不衰。據統計,2000~2017年間85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化學和醫學獎的美國人中,有33位都是來自外國的移民,2009年的數據顯示美國有25%的專利申請者是移民,並且14%的專利持有者是印度裔和華裔。移民科技人才不僅直接爲美國帶來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專業領域人才儲備、知識與技術,幫助後者擴大了其在科技領域的世界領先優勢,而且通過在美創立科技公司等方式增加了就業崗位,促進美國經濟的發展。

其次,美國從吸引全球優秀留學生中獲益。美國高等教育成功吸引並選拔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留學生。美國作爲全球教育強國,充分發揮利用其在教育領域的國際話語權,並結合自身雄厚的經濟實力,將其教育優勢最大化。例如,通過“富布賴特計劃”等向留學生提供豐厚的獎學金,爲亞非拉國家學生提供“教育援助”,吸引世界範圍內的優秀學生赴美求學。自1980年以來,中國留美學生赴美人數亦持續增長,根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的統計,中國留美學生從1980年的2,770人到2016年達到350,755人。在美國大學學習的專業主要集中在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STEM)以及工商管理專業。另據美國移民政策研究所的分析統計,在2016財政年度,在美國移民局批准的345,000份H1-B簽證中,9%是中國籍的留學生。根據2019-2020年度美國的《門戶開放報告》公佈的數據,目前在美中國留學生已達到37萬人,佔全美留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是目前美國最大的留學生來源。他們多數就讀於經管、工程、數學、計算機科學、物理、生命科學等專業。

第三,多項數據皆可表明,美國在中美人才和科技交流合作中是更大受益方,獲得了更豐碩成果。歷史上中美之間的科技人才交流的流向,主要是美國長期吸納中國最優秀大腦,後者則成爲美國保持科技創新的驅動力。留學生羣體中相當比例的優秀分子畢業後直接落地服務於美國科技界,也成爲促進兩國人文與科技交流的另一渠道。在人才貢獻方面,2009年統計數據顯示,有89%的在美中國博士畢業生選擇畢業5年內留美髮展,高於同期各國留學生的62%。在科研合作方面,中美科學家在2000~2010年間合作發表8萬篇論文,是同期中日科學家合作發表數量的兩倍多。據2017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少數族裔高校教授中11%爲亞裔,排在少數族裔之首,並且這11%中華人數量最多。美國《科學》雜誌也披露,當前美國約8%的博士學位頒發給中國留學生。每年數萬赴美中國留學生不僅爲美國提供了人才資源,僅每年繳納的高於本地學生一倍的數萬美元的學費可以爲美國帶來數百億美元的經濟效益,成爲了美國高校的一項重要的財政資金來源。據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克爾(William R. Kerr) 的近年研究統計,在美國超過10%的創新是由擁有華裔背景的科學家完成的,在美國人工智能領域的科學家大多數是來自中國的移民。迄今已有7位美籍華裔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事實上,科學是沒有國界的,在全球化時代,科技人才在全球自由流動,能推進全球科技與信息化的迅猛發展。美國作爲中美科技人才交流中的更大受益方,應該感謝中國留學生與華裔科學家幫助美國建立起它的全球科技優勢地位。

timg.jpg

三 、特朗普政府阻礙中美科技人才交流是短視行爲

當地時間6月22號,特朗普總統簽署行政令要求從6月24日開始,暫停包括跨國公司員工簽證L-1和高技能人才H-1B在內的工作簽證,直到今年年底。該政策招致Google、蘋果、YouTube、特斯拉、亞馬遜、eBay、Facebook等多家科技公司抨擊。近兩年特朗普政府以國家安全的名義懷疑與指控華裔科學家與中國學生都是“間諜”,並企圖通過限制中美科技交流來維持美國在高科技領域霸主地位的政策舉措,在美國社會也一直受到美國媒體輿論、高校與研究機構、智庫學者和移民政策專家的批評與反對,顯示其限制中美科技人才交流的政策舉措不得人心。

《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指出:“爲了保護美國技術而設置的障礙可能會付出高昂的代價。限制人員和信息自由流動可能會破壞美國實驗室的創新能力。”《洛杉磯時報》發表文章,抨擊特朗普政府以知識產權盜竊爲由發起針對中國學生學者的歧視政策,將與中國的競爭“種族化”,並激烈批評特朗普政府歧視中國學生學者的行動,不僅傷害了美國經濟,而且傷害了美國的民主傳統與價值觀念,損害了美國國際形象。

對特朗普政府歧視限制華裔學生學者批評反對最力的是美國大學校長,國際教育工作者以及智庫學者與移民政策專家。包括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哥倫比亞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匹茲堡大學、加州理工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在內的許多大學校長和相關負責人,都發出公開信,表示要保持大學的開放性,支持華裔科研人員,協助遭受歧視的華裔學生學者渡過難關。2019年5月23日,耶魯大學校長薩羅維(Peter Salovey)給全校師生髮表公開信,肯定國際學生學者爲耶魯大學的研究與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表示耶魯大學將堅持包容與開放性,歡迎所有外國優秀學生。麻省理工大學校長雷弗(Rafael Reif)同年6月25日在給全校師生的公開信中指出:華裔科學家作爲學者、教師、導師、發明者與企業家,對美國社會做出了卓越貢獻。他表示對中國學生與學者受到歧視與不公正對待感到痛心與擔憂,認爲大學在保證國家安全的同時,不應該製造一種對國際學者與學者充滿懷疑和恐懼的不良氛圍。加州理工大學校長羅森勃姆((Thomas Rosenbaum)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們最大的力量優勢是我們的開放性。”“如果我們趨向阻擾人民交換思想的能力,我們將不再能進行創新發現。”

美國智庫外交委員會的移民專家艾頓(Edward Aden)指出,“排除外國學生將極大地 傷害美國經濟”,“美國長期以來擁有吸引全世界最聰明移民的傳統,因爲這些移民來美國爲的是到世界上最好的大學學習。如果我們關閉這個渠道,美國將會變得更窮更弱。”美國科技重鎮硅谷的科技領袖與精英們也都對特朗普政府限制中國科學家與學生在美國進行科技交流表示擔憂與反對。“硅谷領導集團”是代表硅谷350家公司企業的公共政策組織。該組織的負責人瓜蒂諾(Carl Guardino)表示,限制人才流動與科技交流,將對美國經濟造成災難性的影響。

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歐倫斯(Stephen A Olens)表示,限制中國學生學者對美國大學來說是“悲劇性的”。美國非營利的華人精英組織“百人會”發表聲明,對特朗普政府無端指控中國學生與華裔學者都是間諜,危害美國國家安全的說法表示不安與反對。認爲這種 “寬泛標籤化”美國華裔科學家與學生不但違背了無罪推定,正當程序以及平等保護等美國憲法的根基理念,也容易煽動種族情緒而給亞裔美國人帶來的傷害,並列舉了1882年的“排華法案”和二戰時期11萬日裔美國人被關押進集中營的事實,以及擁有華裔背景的科學家李文和,希小星和陳露芬等人被受到不公正指控,最終被證明無罪的案例。

特朗普政府一方面享受着人才引進和科技交流帶來的學術紅利,另一方面又認爲科技人員交流對其國家安全特別是知識產權和技術形成威脅。這種實踐與認知層面的矛盾,表現政策上,會具有不可持續性與難以落地操作性。科技創新有利於解決各國人民共同面臨的生存與發展難題,亟待走出新冠陰影重振經濟的國際社會也更希望看到中美加強兩國間的科研合作,而不是搞所謂的科技“脫鉤”。

四、中國可繼續保持開放思維促進國際科技人才交流

幾十年來中美間的人才往來與科技交流是有利於雙邊發展的,是互利共贏的。特朗普政府限制中美間的科技人才交流,將學術交流政治化,這對於兩國的發展都會產生消極影響。從短期影響來看,美國限制中美的人才往來,將會迅速影響中國赴美留學生和訪問學者的數量,這對於兩國的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均不利。但流失中國留學生最直接的結果是會導致美國部分高校財政收入銳減,長期更會削弱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影響力。

阻礙中美科技人才交流完全是特朗普政府的一種短視行爲,除了損害美國自身吸引過人才促進科技創新的長期利益外,其實並不能達到打壓中國科技的目的。相反,美國面對的是長期利益損失,因爲它只會極大挫傷那些華裔科技人士爲美國科技服務的信心。再聯繫到上世紀日裔科學界的遭遇,美國打壓華裔科學家的舉措會產生溢出邊際效應,數量龐大的移民科學家亦會擔憂因母國背景而承受類似遭遇,這將長期削弱美國對全球高科技移民的吸引力。

面對特朗普政府的短視舉措及其帶來的現實挑戰,我國一方面不與之對等出臺對等報復或限制措施,更彰顯了大國定力與開放胸襟,另一方面可繼續保持開放思維,爲推動國際科技人才交流、科技合作與創新而努力。與此同時,也可借鑑早前美國政府吸引國際留學生與移民科技人才的正面經驗,不斷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以及對全球科技人才的吸引力。

首先,可爲短期受到特朗普政策衝擊的中國留學生提供簽證、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必要的幫助,亦可根據形勢發展鼓勵赴美交流受到限制國內的學生和研究人員多元化擇定進修國家。其次,可繼續加強中美間的官方溝通和交流,與美方商討明確一套合理的規範與標準,避免留學生與研究人員行爲引起不必要的違規或誤會;第三,可鼓勵加強中美人文交流,幫助兩國通過有效對話與溝通,化解美國社會對華偏見與誤解,也可對於存在在美國社會和國際社會中的關於中國研究人員的錯誤言論進行有力地駁斥,爲兩國良好的學術交流滌清污名,營造有利於學術交流的國際輿論環境。最後,可在加強科技人才引進的同時,大力發展國內的高等教育,提升國內科技創新能力與科研人才培養質量。


作者簡介:胡越雲(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張雨涵(華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

亞太日報觀察專欄作者均爲國際問題專家及資深新聞從業人員,長期從事國際研究和報道,他們秉承亞太日報原創、獨家、深度、開放、聯動的理念,以獨特的視角評述當今國際大事。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