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錄製前,《乘風破浪的姐姐》(下稱《浪姐》)就有了別名——《興風作浪的姐姐》,還有另一個順便調侃黃曉明的別名,叫《曉明歷險記》。尤其在看到節目製作團隊之後,網友們便對《浪姐》寄予厚望,預測它會在多年以後重現《花兒與少年2》(下稱《花少2》)在內娛締造的“花學”輝煌,畢竟比起只有5位姐姐的《花少2》,《浪姐》的人數優勢是壓倒性的,整整30位姐姐,其中更是不乏大家口中的刺兒頭人物。
原本帶着看熱鬧心情的我,卻從一公(《浪姐》第一次公演)開始完全扭轉了思路。我發現比起女明星“互扯頭花”,她們各自美麗,互相欣賞的模樣更能打動作爲觀衆的我;比起女明星竭力保持“少女感”的無力,她們用時間沉澱出來的自我,更能給人勇氣和嚮往。
陳鬆伶,對於90年代上下出生的觀衆來說,也算是“時代的眼淚”了。
比起其他的姐姐,她脫離大衆的視野更久些,從體態上看也更接近普通人些。原本我以爲陳鬆伶會在節目裏隱形,但是她行事的泰然卻讓人挪不開眼,在大家糾結誰第一位出場的時候,她大方地站出來,語言中透露出的都是溫柔。
陳鬆伶第一個上場
分組後,面對完全沒有聲樂基礎的海陸,陳鬆伶一直在照顧她的情緒,帶着她練習。即使最終被淘汰了,她也是那個反過來在安慰別人的人。
那到了一定年紀的前輩,就都應該是這樣淡然而從容的嗎?鍾麗緹可不同意,她撒着30個姐姐裏最嗲的嬌,喜歡着各種bling bling的東西,快樂起來,情緒都能溢出屏幕。時間改變了她的外在,卻又對她內心住着的小公主格外溫柔。還可以像阿朵一樣,在生活的磨礪下褪去表面的浮華後,才華終於慢慢展露,而這個時候的她已經足夠強大和寬容,對於自己追求的風格十分堅定,不需要再去執着於是否被大多數人肯定。
2017年迴歸樂壇的阿朵,她的新民族音樂已經獲得多個獎項的肯定
抑或是找到嘻哈風格後彷彿脫胎換骨的李斯丹妮,2016年《蓋世英雄》裏和艾菲合作的《十面埋伏》,是不少觀衆津津樂道的“封神”現場(《青春有你2》也演繹過這首歌)。摸索出了自己喜歡的風格後,李斯丹妮的狀態更爲自信和舒適了。
無論是性格還是專業,時間都給了姐姐們足夠的摸索空間,清楚自己性格之後便能更好的去發揮其中魅力的部分,找到自己的專業領域並精通於此讓她們擁有了表達的權力,但又不是霸權。在杜華試圖用阿朵過於個性化來質疑她難以成團的時候,阿朵的回答擲地有聲,倒顯得用慣性思維下定論的杜華眼界十分有限。
羣衆的呼聲:“請阿朵來做評委好嘛!”
即使像丁當這樣相對沉靜的人,面對無端的低分,也可以站出來爲自己的專業能力爭取一個公平的評判。因爲在唱歌這個專業上,她有足夠的信心,有其他人三言兩語難以動搖的底氣。
丁當微博截圖
比起年少時候的小心翼翼,成熟的姐姐們有了活出自己喜歡樣子的資本。我曾經評價《青春有你2》是“百人一面”,它“不定義自我”、“無限可能性”的節目理念,我最終在《浪姐》裏看到了它該有的樣子。
但我最愛的,還是這些姐姐們爲了舞臺付出的努力,是即使遍地退路,依然全力以赴的氣勢。初舞臺上30位姐姐的表演,大都還完全看不出一點能成團的樣子,到了一公,她們竟拿出了足夠有誠意和感染力的節目。
初舞臺還是公司年會水平的鐘麗緹,在《得不到的愛情》裏面已經和其他四位妹妹平分秋色。後來我發現,直到二公的排練,鍾麗緹手上依舊戴着一公期間“虎媽”藍盈盈送的沙袋。
鍾麗緹
《浪姐》在社交網絡上散發的氣質是激烈和充滿矛盾的,這裏自然有節目組通過春秋“剪”法人爲製造矛盾的原因(黃聖依在加長版中的表現,其實並沒有那麼難以接受),因爲它需要保持一定的熱度。
每一期都會出現爭議人物
但這些負責保持熱度的衝突,其實只佔了節目很少的篇幅,節目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給予我不少能量的。
30位姐姐,有的已經是幾個孩子的母親,有的還難以想象婚姻生活,《浪姐》也算是把她們聚到了一起,剝掉她們的社會身份,一定程度上享受了一段難得的屬於姐姐們的獨處時間。
看着她們分享心情,分享喜愛的東西,表達着對彼此的欣賞,畫面中充滿了相互支持的力量。
調侃:又有哪個女人能拒絕萬茜呢?
自古以來,對女性集體的刻板印象一直都不少,“三個女人一臺戲”、“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文學作品裏,不是宮鬥,便是宅鬥,彷彿女性之間是水火不容的。說到宮鬥,我倒是突然想起一個段子,說其實啊,娘娘們也不一定多在乎皇上,她們說不定在後宮圍着吃火鍋呢。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