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戲劇:從象牙塔走向大舞臺

APD NEWS

text

今年7月,鼓樓西高校戲劇公益展演在京舉行,26所高校、36個劇團投來50部作品,線上線下反響強烈。據統計,僅金刺蝟大學生戲劇節這一項活動,就吸引了來自全國3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100餘所大學院校、1300餘個劇社參與,20餘年來輻射人羣達數十萬。如今,高校戲劇不但服務於校園文化,還主動走出象牙塔,不斷走近人民大衆。高校戲劇正煥發着勃勃生機。

  以戲化人:漸成校園文化新風尚

  高校戲劇與專業的商演戲劇不同,其首要目的是提升大學生的藝術素養,服務大學校園文化。北京評協副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陶慶梅長期關注校園戲劇的發展,她說:“高校戲劇是大學校園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戲劇和校園整體生活是融爲一體的,是大學生豐富自身文化的重要嘗試,也能充分發揮美育的作用。”

  高校戲劇的每一次排演都能成爲大學生們繪聲繪色的課堂,都能實現思想的錘鍊昇華。剛剛過去的畢業季,由浙江工業大學夢工場劇社製作改編的紅色題材畢業戲《永不消逝的電波》在校內上演。大學生們紛紛感嘆,這是一堂特別的思政課,令人感動和震撼。該劇社已推出140多場紅色校園戲劇,累計觀看人數達數十萬,其中紅色舞臺劇《無悔的抉擇》入選教育部“高校原創文化精品推廣行動計劃”。

  瀋陽師範大學精心創作並排演民族音樂與京劇相結合的獨幕現代京劇《格桑花開》,將愛國主義精神和家國情懷搬上舞臺,通過戲曲藝術傳遞堅守的力量與精神,深深打動年輕學子的心。

  今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學生自主創作的紅色校園舞臺劇《家書》首演;6月,首都師範大學話劇《行知先生》專場演出舉行……高校戲劇廣受師生追捧,入場券一票難求,演出場場座無虛席。戲劇融於課堂、融於藝術,引領青年學生從中感悟文化之美。

  高校戲劇是校園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不但能增強青年學生的人文素質,更能發揮春風化雨的精神力量。在上海,各高校精心選取學術大師、育人楷模等名家的人生經歷作爲創作素材,推出一系列“大師劇”。如同濟大學的《國之英豪》、上海交通大學的《錢學森》、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尋找〈姜椿芳〉》、東華大學的《錢寶鈞》、上海音樂學院的《賀綠汀》……高校戲劇已成校園文化新風尚,在潤物無聲中感染着每一位青年。

  以戲育人:成爲培養專業人才的搖籃

  中國戲劇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觀衆,更離不開愛戲劇、懂戲劇的人才。高校戲劇,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戲劇人才的“蓄水池”。中國教育電視臺副臺長陳宏介紹,當下很多大學發揮多學科優勢,創作實踐立足本土、融匯中西,將傳統資源、本校資源、紅色資源整合,以原創劇目帶動、建構戲劇人才培養的產(創作)、學(教學)、研(研究)一體化。

  音樂劇《大釗先生》已在北京大學演出7年,以概念音樂劇的獨特品質、全新的戲劇結構方式,重新詮釋了青春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在該劇一場場公演實踐中,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戲劇人才。

  高校戲劇對人才的涵養培育,並不侷限在藝術院校和戲劇專業院系,很多非戲劇專業的大學生,在大學與戲劇邂逅,從業餘走向專業。越來越多的高校戲劇人開始參與各專業戲劇節的展演,不論是國內的烏鎮戲劇節、阿那亞戲劇節,還是國外的柏林戲劇節、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英國愛丁堡藝術節等,都可以見到高校戲劇人的身影。

  從北大校園走出的戲劇團體——“話劇九人”劇團,先後推出了《四張機》《春逝》《雙枰記》等一系列作品,讓民國知識分子系列形成的“九人宇宙”名聲大振,全國巡演票房處處火爆。而在此之前,“話劇九人”只是一羣非戲劇專業學生組成的非專業劇團。在起步階段,舞美只有桌子和凳子,座位寥寥,一場下來淨虧幾千元錢。但因爲往昔校園中“話劇九人,連演十年”的約定,因爲他們對戲劇矢志不渝的熱愛和精益求精的打磨,劇團如今已成長爲專業的青年戲劇團隊。

  鼓樓西戲劇創始人李羊朵表示,從今年7月起鼓樓西戲劇的所有戲劇版權都向在校大學生免費開放。她說自己深受高校戲劇的感染,很多戲劇人來自非戲劇專業院系,但同樣可以把戲劇做得很專業。參與今年7月鼓樓西高校戲劇公益展演的學生有的來自戲劇或表演專業院系,更多的則來自非專業院系。他們來自北京、蘇州、濟南、西安等不同城市的大學,不難看出全國各地高校學子對戲劇的認真與熱愛。

  高校戲劇鍛造出一批青年戲劇人,讓中國戲劇的未來大有可爲。大學的戲劇舞臺不僅能讓觀衆感受到當代大學生的情感、思想與創意,也爲喜愛戲劇的大學生提供了發展平臺。高校戲劇與專業戲劇形成良性互動,共同助推戲劇藝術走向未來。

  學以致用:已形成社會影響力

  高校劇團主要服務對象是大學生,面向高校內部的演出一般都是公益免費的,或僅收取低價的門票。作爲學生團體,高校戲劇社團會得到學校的一些資助。但演一場戲,租場地、制道具、服裝、化裝等,都離不開經濟基礎。走向市場,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是更好推動高校戲劇發展的一種選擇。

  陳宏表示,只有打破象牙塔的限制,在文化市場中反覆演出實踐與磨鍊,才能讓更多的人瞭解和欣賞校園戲劇的魅力。同時,市場也能爲校園戲劇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和資源,爲演員、編劇、導演等藝術家們提供更廣闊的舞臺。

  敢於創新,從服務學生到走出校門服務更廣大的觀衆羣體,是高校戲劇走向市場的重要嘗試,也豐富了高校戲劇的社會功能。今年4月,作爲中央戲劇學院實驗劇團原創戲劇的發端之作,話劇《風雲兒女》圓滿結束首輪演出後,爲迴應市場熱烈的反響,通過進一步修改調整,又在今年6月在中央戲劇學院東城校區實驗劇場面向社會售票公演,成功通過了市場與觀衆的檢驗。

  高校校園戲劇,除了迴歸排演了不少經典劇目,更致力於推出許多時代性鮮明的精品力作。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周星說:“學生不能只侷限於在校內演出傳統的老劇,還要敢於搬演社會化的戲劇,更要自己創作新劇,這樣才能更好地走出校園。”

  現代科技,無疑是助推高校戲劇走出象牙塔的又一利器。藉助多媒體技術與高科技視聽手段,高校戲劇在舞臺設計、藝術呈現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突破,一批藝術風格新、舞臺美學潮的高校戲劇作品開始涌現。採訪中,不論是關注研究高校戲劇的專家,還是參與高校戲劇的學生,都關注到近年來互聯網容易讓戲劇“傳出去”的特點。高校戲劇的編創、排演全過程都可以經由互聯網傳播到更遠的地方,讓更多人看到。

  雲端線上等互聯網模式,也從另一個角度解決了傳統高校戲劇的場地、服化道等經濟成本問題。一場線上直播,能帶來比傳統校園小劇場多上百倍乃至千倍的觀看量,卻並不需要準備很多實體的觀衆席位。

  創建於1986年的北京師範大學北國劇社,是北京歷史最長的高校戲劇社團之一,這羣在網上自稱“戲劇蟲兒”的北師大學子,充分發揮互聯網平臺對高校戲劇的助推作用,通過多個線上平臺,成功地在傳統劇、實驗劇和先鋒劇等多個領域實現了市場化演出,達到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

  市場化演出外,高校戲劇還通過下基層巡演等形式送戲下鄉,把戲劇帶到千家萬戶。贛南師範大學已連續數年進行“送戲下鄉·文化惠民”活動,走過數十個鄉鎮,惠及羣衆萬餘名;湖州師範學院“湖音新青年”師生團隊開展“千村萬劇”送戲下鄉,將音樂劇帶到田間地頭;湖南人文科技學院與漣源湘劇院合作,不但帶來公益演出,還利用互聯網打造宣傳“非遺”湘劇;浙江海洋大學學生情繫海疆,將青春洋溢的文化盛宴送到海島漁村和邊防部隊……

  當下的高校戲劇,一方面保持了自身爲社會與校園搭建橋樑的作用,發揚了請專業編劇、專業演員進行指導,與專業院團加強交流等優良傳統,成爲校園文化的亮麗風景線。另一方面,高校戲劇主動邁出大學校門,與互聯網相結合,巡演展演、送戲下鄉,把作品推向更廣闊的天地,通過了市場檢驗,贏得了觀衆口碑。走出象牙塔的高校戲劇,正不斷散發出蓬勃生命力。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