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北京疫情並非疫情“第二波”,疫苗最早明年上半年面世

亞太日報

text

近日再度反彈的北京疫情備受關注。

6月22日,在2020財新夏季峯會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指出,近日的北京疫情只是局部地區出現的反彈,並非疫情蔓延的“第二波”;關於疫情的“第二波”,全球更應關注的是歐洲和美洲,前者在初步控制疫情後的經濟重啓面臨疫情反覆的挑戰;而後者的疫情蔓延並未獲得有效管控。

張文宏指出,近日的北京疫情與歐洲肉聯廠爆發的疫情有很多類似的地方,這主要表現在:人羣聚集、環境封閉、溫度偏低,這正是疫情爆發的高危因素。北京的排查發現,這些地方存在大量的食物受到污染的證據,至於食物是如何被污染的,則有待進一步調查。

在張文宏看來,藥物只能降低疫情的病死率;對於遏制疫情的蔓延而言,最終還是要依靠疫苗的研發。目前中國和美國在這方面相對領先,不過中國面臨的問題是:因爲國內疫情控制得較好,中國已經沒有機會在國內開展三期臨牀研究。他認爲,即便以最快的速度開展三期臨牀研究,最早也要到年底才能結束;如果再算上疫苗生產的時間,可能疫苗面世最快的時間是明年上半年。

北京疫情並非疫情第二波

最近北京的疫情出現了一波小的反彈,令大家再度揪心。峯會上,張文宏強調,北京的疫情並非疫情蔓延的“第二波”。

張文宏指出,

從全球看,疫情的第一波並沒有結束,各國疫情蔓延形勢不一:整個東亞地區控制得相對較好,歐洲也逐漸實現了初步可控,但是整個美洲仍在上升,其高峯尚未來到,其中美國也持續處於平臺期。

他認爲,在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中國出現某個地方的散發性病例,甚至於在局部的條件下面臨一些疫情的反彈是在預期之中的。

他指出,

關於“第二波”,現在全球最應關注的是歐洲和美洲:歐洲的第一波疫情已得到較好的管控,現在正在推動全面的復工復產,在此背景下,是否會發生疫情的“第二波”備受關注;對於美洲,巴西和美國的第一波疫情尚未結束,後續的重啓經濟中是否會進一步加劇疫情的蔓延同樣值得關注。

此外,他認爲,北京的疫情也很難被定義爲是中國疫情的“第二波”,因爲這只是局部地區的一個小的反彈與反覆,而且現在疫情已得到較好的控制。

“21號北京的確診病例已經下降到9例,這是北京疫情防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說明北京疫情開始出現下降的趨勢。北京疫情也檢驗了中國快速反應,精準防控的能力。疫情發生後,北京在基層佈局了一個非常敏感的網絡,可以做到快速響應;同時,北京劃分了高、中、低風險區域,不同風險區域採取的策略也各有不同,這保證了在防控疫情的同時,其他區域可以保持常態化的運轉。這對全國而言,都是很有借鑑意義的。”

北京疫情與歐洲多有類似之處

近期德國疫情有所反彈,主要集中在位於居特斯洛的通尼斯肉聯廠,目前已有近一千三百多人確診感染新冠病毒,七千多人隔離。

這家擁有1.65萬名員工,年營收達到66.5億歐元的德國最大肉類加工企業,跟中國關係密切:通尼斯集團一直是出口中國的肉類生產大戶,去年9月,它還宣佈與四川德康集團合作,總投入120億元人民幣,在四川眉山建設生豬屠宰和肉食品加工基地,預計年屠宰加工生豬600萬頭,這也是通尼斯集團在歐洲之外投建的第一個工廠。

針對這一情況,中國6月18日起暫停通尼斯的豬肉屠宰及其分割、冷藏產品的對華出口資格。

張文宏指出,

事實上,歐洲最近爆發的疫情跟北京有很多類似的地方,這主要表現在:人羣聚集、環境封閉、溫度偏低,而這也正是疫情爆發的高危因素。

因此,在北京疫情發生以後,中國迅速對所有菜市場等高危區域進行了全面的排查。

值得注意的是,歐洲疫情爆發以來,國外多次強調,德國肉聯廠有比較嚴格的防護,不可能存在被污染的食品將病毒傳染給人的問題。

張文宏指出,根據北京的排查發現,存在大量的食物受到污染,在人羣聚集的這些低溫區域,彼此交換的唯一內容就是食物,因此食物在交換過程當中被污染是很明確的。至於食物是如何被污染的,到底在出廠的時候就被污染了,還是在傳染現場被感染者污染,仍需要更多的證據。

疫苗最早明年上半年面世

疫苗和特效藥何時問世?張文宏表示,

藥物在整個疫情防控過程當中主要的作用是降低病死率,但是對於遏制整個疫情的蔓延,最終還是要依靠疫苗。

他介紹,在疫苗研究上,中國和美國相對領先,這兩個國家在進入二期和三期臨牀研究上都比較領先。但是現在中國碰到的問題是:因爲國內疫情控制得較好,中國已經沒有機會在國內開展三期臨牀研究,因而在三期臨牀研究上,中國必須在現在疫情還在爆發的一些國家開展研究。

從時間點上看,他認爲,

以最快的速度開展三期臨牀研究,最早也要到年底才能結束;如果算上疫苗擴大再生產的時間,可能疫苗面世最快的時間是明年上半年。

“所以最近國際上很多專家提出,是不是在不經過三期臨牀研究基礎上,就可以對一些疫情高發地區開展緊急使用許可,世衛組織會就此進行統一的協調和安排。”

張文宏認爲,在不確定疫苗出來出來以後產量如何、副作用如何、療效如何的前提下,應該堅持底線思維,不管疫苗能不能來到,都要通過強化的公共衛生體系,把疫情控制在目前極低的水平,同時保證經濟的持續運行。

張文宏認爲,此次北京疫情說明,

中國絕對的清零事實上可能是不現實的

,因爲中國是世界大家庭的重要一員,中國現在要做的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保持病例接近零的狀態,一旦有少發病例,也能快速反應,精準防控,迅速實現對重點區域的管控。

“我們採取的策略不是絕對清零,而是儘可能接近零病例的策略,北京的防控經驗也說明,我們具備這樣的能力。”他說。

(來源: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