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串門,這波網絡拜年“猝不及防”卻又順理成章

亞太日報

text

大年初一,熬夜守歲之後醒來,本該是走親訪友串門拜年的時候,但今年春節會和往年大不一樣。

今年,就算在偏遠小城甚至鄉村,想必登門拜年的人也會大幅減少——受新型肺炎疫情影響,“在家過年、減少聚會,就是給抗擊疫情做貢獻”已成共識。

此前,各地爲疫情防控之需,已發避免大型公共聚會的明令,在北京,兩場傳統中最大的廟會龍潭廟會與地壇廟會,也因此取消。

即便如此,年也得過。現在網上過年、網上拜年,隨着互聯網技術發展,或許能在串門拜年外,成爲春節社交裏的新風尚。

網絡拜年,“猝不及防”又順理成章

一切都來得猝不及防,一切又都顯得順理成章。在1月23日武漢宣佈關閉離漢通道前後的兩三天時間裏,諸多與過年密切相關的活動將不會出現在公衆生活當中。

春節檔電影撤檔,廟會不再舉辦,景區大型活動叫停,博物館、圖書館等場館閉館……在意識到新型肺炎潛在的巨大危害之後,整個國家與社會都在共同努力,同心捍衛全體公民的生命健康權。

正是在此背景下,網上拜年的概念纔會在如此短的時間裏,有了深入人心的效果。

新型肺炎一經出現,便很容易喚醒公衆對過往的記憶,這也讓大多數人在極短時間裏對新型肺炎有了重視與防衛。

網絡拜年首先要得益於其載體。社交媒體的普及應用以及快速透明傳播的特點,是迅速幫公衆轉變觀念的重要載體。

通過網絡媒體與社交平臺的信息互聯,即時傳播。信息鴻溝最大程度地被填平,使得很多人就算處在“十八線城市”,也能與一線城市的人一樣,同步、對等地獲得信息。

應對新型肺炎,拒絕登門拜年,人們最擔心的是偏遠農村與固執的老年羣體。

在社交媒體上,不少回鄉過年的網友講述了自己面對的尷尬:主動消毒、自我隔離讓父母看不慣,不請親友聚餐讓長輩覺得沒面子,不串門拜年擔心親戚說閒話等等。

但講述者最後給出的結局,也大多是理想的:隨着公開信息的大面積傳播,老年人開始接受子女的建議,選擇了與往年不一樣的過年方式——獨自在家過年。

▲網絡拜年,近年已流行。2019年2月5日,大年初一,江蘇無錫新吳區長江國際雅園,在國外的孩子通過手機網絡,給80歲高齡的杜孝清老人祝壽。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其實農村與老年人,已經是串門拜年這一習俗的最後區域與守衛者。在大中城市,哪怕是正常的春節,人們除了年夜飯會聚在一起吃之外,大年初一的拜年以及其他的娛樂活動,也大多通過網上或網下分開進行了。

通訊工具的交流便利,情感表達形式與渠道的豐富,以及現代人獨立觀念的提升,都在削弱串門拜年的“必要性”。

網絡拜年,今後或成“新年俗”

當然,串門拜年在往年此刻的社交媒體上也引起過爭議。有網友覺得串門拜年增多了親友的見面機會,有着特別的儀式感,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

也有網友說串門拜年給長輩磕頭這件事是陋習,是人格上的不平等,耗時耗力令人疲憊不堪。

從長遠來看,作爲農耕時代過春節的一種傳統,串門拜年是經過數百代人、上千年的時間沉澱承繼下來的一種傳統,不會在短時間內消失或淡化。

中國有着“熟人社會”的社交習慣,是一個重視家族血統情誼的國度。串門拜年在聯絡彼此情誼上,有着網上拜年不可比擬的“優勢”。就這一點而言,串門拜年也不會隨着城市化的進展而輕易淡化。

突如其來的新型肺炎,是一場未曾預料到的意外。它趕在了年關爆發,這對於我們固有的拜年傳統,構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挑戰”。

這種“挑戰”,也能觸發我們的拜年傳統做出相應地反饋與調節,進而根據時之所需,提供相應的解決機制。網上拜年就可以說是一種特殊化的“解決方案”。

目前來看,這一解決方案,並沒有讓大家感到牴觸,不少人反而感到“舒適”。

發生於春節期間的這場新型肺炎疫情,必然會給人們的春節帶來一段別樣的記憶。

到了明年春節的時候,相信依然還會有大量的人選擇串門拜年,但沒準也會有不少人就此習慣了網上拜年的新形式,這未嘗不可。

我們最終希望,這場疫情能在春暖花開之際,隨風而散。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