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石油儲備,國際油價能降嗎

亞太日報

text

繼美國宣佈釋放石油儲備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24日表示,爲了抑制油價高漲,將與美國協調釋放部分國家石油儲備。韓國、印度政府也於23日宣佈,將參與共同釋放石油儲備計劃。但市場投資者對效果表示懷疑,24日國際油價盤中一度繼續上漲。多國分析人士也不看好這次行動,認爲僅憑目前的措施難以達到降低國際油價的實際效果。中國能源網首席研究員韓曉平24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上述國家釋放石油儲備的規模量級太小,不足以引發全球市場的波動,更無法讓全球工業生產體系因此而發生調整。

中方會根據自身實際安排投放

針對美國表示將協同包括中國在內的5個國家,動用各自的國家戰略石油儲備以降低汽油價格,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24日表示,中方會根據自身實際和需要,安排投放國家儲備原油,以及採取其他維護市場穩定的必要措施,並及時公佈相關信息。

彭博社24日報道稱,當地時間23日,美國總統拜登已宣佈將釋放5000萬桶戰略石油儲備來降低油價。而岸田文雄則表示,爲了與美國合作穩定國際石油市場,“決定在不違反石油儲備法的範圍內出售部分儲備”。日本媒體此前報道稱,日本正計劃在年底前出售約420萬桶石油。《環球時報》記者統計的數據顯示,美國、印度、日本以及英國計劃釋放的原油總量爲6070萬桶,除美國的5000萬桶外,印度爲500萬桶,日本爲420萬桶,英國爲150萬桶。

隆衆資訊原油分析師吳燕24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通常情況下,美國釋放戰略儲備會對油價形成利空影響。歷史上,除特殊情況外,美國多次釋放原油均對國際原油價格形成下行壓力。但與以往釋放石油背景多爲戰爭、金融危機和颶風等重大突發事件不同之外,只有2000年年末與本次拋儲的原因類似,是爲抑制美國國內高企的油價。

僅帶來油價降2美元效果?

但此次美國等國的行爲,石油市場並不買賬。24日,東京商品交易所中東產原油期貨暴漲,收盤價創下近3周以來新高。當天,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盤中站上83美元每桶,上漲0.8%。

路透社24日稱,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及其盟友考慮在各國戰略石油儲備釋放後改變石油政策,沙特阿拉伯、俄羅斯正在考慮暫緩增產。吳燕表示,影響國際油價的另一大權重因素以沙特、俄羅斯爲首的歐佩克+的態度,一旦歐佩克+的產出策略風向發生轉變,則可能帶來新的利好油價的指引。美日多國釋放石油的舉動恰恰反映出當前原油市場供應趨緊的預期。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於市場,使得國際油價並未如預期那樣即刻出現下行。

高盛等機構對美國釋放戰略儲備一事持看衰預期,認爲其僅能給國際油價帶來2美元左右的下跌空間,給油價帶來的干預影響將是短暫性的。吳燕表示,美國釋放戰略儲備能夠給油價帶來多大程度的利空還有待觀察,但幾乎可以確定的是,美國聯合多國釋放戰略儲備難以成爲打開油價下行通道的“鑰匙”。

日媒:需應對的是導致供需緊張的結構性問題

中國能源網首席研究員韓曉平24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6000萬桶石油的規模量級太小,大概7桶油重約1噸,6000萬桶不到1000萬噸。而美國一國日消耗量就達到250萬噸,因此,6000萬桶只夠美國消費4天左右。韓曉平說,相對於全球龐大的消費量,美日四國的釋放量確實不夠,難以形成較爲明顯的影響。在美國宣佈釋放石油的消息之後,油價應聲而起,足以說明市場已形成6000萬桶難以形成氣候的預期。

韓國NEWS 1網站24日稱,雖然美英日韓印等主要石油消費國決定釋放石油儲備,但這僅是暫時的穩定油價措施,對韓國國內影響有限。

韓國能源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鄭俊桓認爲,短期看國際油價可能會下降,但現在無法預測長期效果,特別是以歐佩克爲中心的產油國推遲增產計劃,這表明產油國和消費國之間的矛盾正日漸尖銳。這是國際社會第四次大規模聯合釋放石油儲備,前三次分別是1991年海灣戰爭、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和2011年利比亞戰爭期間。

日本經濟新聞24日發表社論認爲,不應把石油儲備用作干預市場的手段。遏制油價的效果只是暫時的。如果產油國控制增產,釋放效果就會消失。如果產油國增產,則可能導致供過於求,導致價格暴跌。需要應對的是導致供需緊張的結構性問題。目前的高油價背後,是伴隨着經濟從疫情災難中復甦帶來的需求擴大,以及在脫碳潮流下油田開發投資減少等問題。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