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正醞釀棕櫚油貿易大戰

Asia Times

text

去年4月,歐洲議會投票支持旨在由2021年起禁止向歐盟進口棕櫚油生物燃料的法律草案,因為該類農作物造成森林砍伐的環境問題。亞洲時報(

ATimes.com

)報導

歐盟的主要執行機構歐盟執行委員會(The European Commission)尚未制定最終法律草案。歐盟27國政府中的每一國都必須在統一執行前正式簽署批准禁令。

此舉惹起來自馬來西亞和印尼這兩個世界頂級棕櫚油出口國的外交爭議,現在有可能變為以牙還牙的懲罰性貿易措施。

被稱為馬來西亞全球棕櫚油大使的種植及原產業部長長馬袖強(Mah Siew Keong),把歐盟的提案稱為「農作物隔離」 (“crop apartheid”)。他指出,該法律草案並未禁止大多數歐盟成員國種植的其他類同制油類農作物,如油菜籽、橄欖和大豆。

印尼和馬來西亞在棕櫚油行業約僱用了350萬人,每年出口總值超過400億美元。

歐盟僅次於印度,作為全球第二大棕櫚油進口國。馬來西亞的生產商擔心未來的需求會急劇下降,而且該行業內可能出現歐洲撤資。路透社引用分析師估計,如果歐盟繼續推行棕櫚油遏制措施,馬來西亞將損失約5億美元的年收入。

棕櫚油與化石燃料如柴油混合後,能為汽車引擊提供可再生燃料來源,油耗量更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亦會更少。

然而,一些環保組織認為,生物燃料會導致生物多樣性流失,食品價格上漲以及對化肥的依賴性增加。但惹來更猛烈批評的是環境問題,該行業普遍受到的指控是導致森林被大規模砍伐。

企業和小農戶被指責將森林和碳密集的泥炭地燃燒,旨在為種植園清場。非法的刀耕火種引起了長達一年的跨國空氣污染,馬來西亞、印尼和新加坡帶來嚴重的霧霾。

印度當局誓言要以限制歐洲進口作為報復性貿易措施,儘管關於目標產品的公開細節不多。馬袖強已經把行動升級,他威脅說要從與歐盟正待批的自由貿易談判中撤出,並逐步與脫歐後的英國建立更密切的聯繫,以迫使歐洲多國的政府不再支持棕櫚油禁令。

市場對可持續生產產品的需求促成了棕櫚油永續發展圓桌組織(Roundtable on Sustainable Palm Oil,RSOP)。而RSOP的批評者則幫助推動了2013年的「不砍伐森林」運動,促使亞洲農業巨頭豐益國際(Wilmar International)採取新的「不砍伐森林、泥炭、開採」(NDPE)標準,引入供應鏈可追溯性並禁止供應商銷毀森林和泥炭地。

目前全球相信有約60%的棕櫚油貿易符合NDPE標準。隨著這方面的進程和報復性貿易措施威脅的出現,有人懷疑歐盟會否真的實施棕櫚油禁令,因禁令也有可能違反世貿組織(WTO)的規則。

撰文:評論員John Mcbeth

原文:

http://www.atimes.com/article/democracy-takes-step-back-indonesia/

更多:http://www.atimes.com/

相片:AFP 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