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海外記者 Alice
編譯 道格
隨着世界形勢的迅速變化,中國的實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歐洲現在需要重建與中國的關係。最近20多年以來,歐洲國家的對華政策一直處於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兩難境地。
全球衛生危機正在推動當前國際體系的趨勢演化,多邊主義出現危機,國際局勢日趨緊張,特別是在亞洲、中東和地中海地區。事實上,歐盟與美國和中國在政治和戰略力量方面仍然存在着不成比例的關係。
有觀點認爲,中國從歐盟內部分歧中獲益。中國是歐盟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歐盟是中國重要的貿易伙伴。歐盟不僅是中國經濟貿易實力雄厚的大市場,也是中國在技術和貿易方面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2018年,中歐雙邊貿易額近7000億美元。其中,中國出口貨物價值4100億美元,進口貨物價值2750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在幾乎所有領域,歐盟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都出現了貿易逆差,歐盟成員國從中國進口商品數量是它們向中國出口商品數量的兩倍。
中國一直將歐盟視爲制衡美國的地緣政治和外交王牌。隨着戰略的改變和實力的增強,中國不斷加強其在布魯塞爾、盧森堡、法蘭克福或斯特拉斯堡的影響力。歐盟和中國1975年建交,雙方關係得到了長足發展,特別是在經濟領域。中歐戰略伙伴關係建立於1998年,每年舉行一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北京還成功地開展了與歐盟的雙邊對話,雙邊對話模式建立在政治對話、經濟對話和人文交流對話三大支柱之上。
雖然中歐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但一些重要因素使中歐關係變得複雜起來。歐盟無法解除武器禁運,遭遇嚴重貿易逆差,歐盟的對華政策存在美國影子。歐盟期待中國能夠加強法治,承擔更多全球事務,更加開放國內市場,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中國已經明確表示,歐盟對中國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合作伙伴,雙方應該攜手促進世界和平和多極化。在中國實力不斷增強和中歐關係不成比例的背景下,可以看到雙方商業和戰略關係出現了兩個重大轉折點。首先是次貸危機,其標誌是中國外交政策的變化,尤其是在歐洲。考慮到中國在聯合國的影響力,以及它的貿易實力和大規模的戰略投資,可以說中國已經成爲國際體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中國加大了政府債務的收購力度,同時加大了對港口、高速公路等戰略性基礎設施以及房地產、農業、汽車和體育等許多領域的投資。
此外,在過去20年裏,中國倡議了包括“16+1合作機制”在內的區域機制和組織。中國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塞爾維亞、波黑、黑山、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等16個國家結成了夥伴關係。這爲中國同中東歐國家的關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9年4月,在杜布羅夫尼克舉行的年度峯會上,隨着中國對歐洲政策具有戰略重要性的希臘加入,該機制逐步演變爲“17+1合作機制”。有專家認爲,這是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建立影響力的一張王牌。該機制涉及文化、農業、林業、金融、外交、銀行、能源等傳統合作的各個領域。
“17+1合作機制”是中東歐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柱。十多年來,處於長期衰退中的歐盟成員國希臘已成爲中國的戰略重點。中遠集團參與比雷埃夫斯港的運營、交通基礎設施的開發、雙方高層互動、“黃金簽證”制度的建立——所有這些跡象都表明,雙邊關係在很多領域得到了加強。
不容忽視的是,這一合作機制的幾乎所有歐洲成員國也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的成員。這顯示出戰略問題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在情報、政治支持和源自中國的軍事裝備供應方面。
自2016年以來,有很多觀點認爲歐洲應該與中國重建關係。新冠危機加速了這一趨勢。歐盟委員會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何塞普·博雷利坦言,各國在中國和美國之間選邊站隊的壓力越來越大。同時,中國的歐洲問題專家對雙方的關係仍然持樂觀態度。
在國際體系正在重新定義,歐洲正在戰略競爭中尋求獨立發言權之時,可以確定的是,對華關係應該成爲歐洲領導人們思考的重要議題。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