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製裁中企,歐洲很受傷

亞太日報

text

英國《金融時報》12月23日報道稱,一些歐洲高科技企業高管和外交官員稱,美國政府利用其制裁機制,將歐洲企業排擠出中國市場,同時卻爲美國的企業和公司提供豁免。過去三年多時間裏被美國的“美國優先”政策折騰得不輕的歐洲,又一次成了美國濫用單邊制裁措施、揮舞貿易大棒的受害者。

美國製裁中企,歐洲很受傷。事態戲劇性的發展,至少有三點值得玩味。

一是跨大西洋夥伴關係不牢靠。所謂建立在歷史和文化傳承之上的歐美“兄弟情”,如今顯得塑料味十足。《金融時報》稱,由於歐洲許多生產芯片和芯片設備製造企業都依靠美國的知識產權,在美國的制裁大棒之下,這些企業若想要向中國企業供貨,就必須向美國政府申請相關許可,但美國政府顯然沒有對歐洲企業“網開一面”。以華爲公司爲例,美國政府最近幾個月內批准了高通、英特爾等美國企業,以及三星、索尼等日韓企業向華爲供應零部件的申請,但並未批准歐洲企業的申請。一家歐洲企業高管稱,在“美國優先”貿易政策下,美國利用制裁爲美國公司提供了豁免優惠,將包括歐洲企業在內的其他國家企業擋在了中國市場之外。

實際上,不止高科技領域,過去三年多時間裏,大西洋兩岸曾經的團結與和諧早已消散在海風之中:美歐在貿易問題上齟齬不斷,極度險些滑入貿易戰的泥潭;美國一意孤行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伊朗核問題最終協議,不但令歐洲在外交領域顏面大損,更是嚴重損害了歐洲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在安全問題上,美國不斷要求歐洲盟友擴大軍事預算,還利用新老歐洲之間的矛盾給歐盟一體化“打楔子”,法國總統馬克龍甚至公開聲稱北約已經“腦死亡”。可以說,美歐目前在共同利益、價值觀念上已經出現比較嚴重的分歧,儘管歐洲對拜登勝選充滿了熱情,但已經轉變爲博弈關係的歐美關係很難回到過去。

二是美國單邊制裁破壞正常的國際經貿秩序。本月初,歐洲最大的半導體公司之一、總部位於瑞士的意法半導體公司將其年度營收目標推遲一年,理由是美國對該公司的“重要客戶”——華爲實施了制裁。《金融時報》還稱,歐洲汽車工業正面臨巨大挑戰。歐洲車企依賴美國的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技術,但全球最大汽車製造和銷售市場在中國,“目前的問題是,如何在缺少美國半導體產品的情況下在中國生產這些汽車”。路透社援引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örg Wuttke)的話稱,美國挑起的中美貿易戰、科技戰甚至未來可能發生的金融戰,“將會造成巨大的破壞,肯定會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

三是美國胡亂揮舞的制裁大棒最終可能砸到自己身上。對歐洲企業來說,他們很難放棄中國的巨大市場,這令歐洲政府和企業有動力繞開美國的制裁和長臂管轄。12月初,歐盟17個國家的電信部長簽署了《歐洲處理器和半導體科技計劃聯合聲明》,宣佈未來兩三年內將投入1450億歐元用於半導體研究。歐洲外交官員稱,這一宣言表明歐洲各國政府希望減少對美國技術依賴,“儘管這可能是一個很長期的過程,但美國的制裁加速了這一進程”。

今年8月17日美國政府再度升級對華爲的禁令後,就有媒體稱,美國的技術封鎖和打壓,雖然一時會給中國企業帶來巨大壓力,但終會轉化爲中國芯片行業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甚至超越美國的動力。美國的制裁卻成爲其他國家發展的“催化劑”,對常年坐享“專業紅利”的美國企業而言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反諷。

從任意揮舞的制裁大棒中,美國或許能找到一時的霸權快感;但在損人不利己的現實邏輯面前,這樣的霸權快感終將成爲反噬其身的“毒藥”。吃得越多,副作用越大。

(來源: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