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的大米政治能否煥發新生

Asia Times

text

9月初,泰國軍方政府拍賣了最後一批存倉的大米,這是已經倒台的前總理英祿(Yingluck Shinawatra)提出的大米承諾計劃中的一部分,此計劃導致泰國損失數十億美元。亞洲時報(

ATimes.com

)報導

政府承諾以高於市場價格40%的固定利率向泰國農民購買「每粒米」的揮霍計劃,被認為是泰國政變的主要原因之一。

英祿之後被提出刑事瀆罪指控,在被定罪前於2017年逃離泰國,與她的前總理哥哥他信(Thaksin Shinawatra)一起流亡。

隨著2019年恢復民主的大選臨近,許多人現時想知道軍政府背景的現任總理巴育(Prayuth Chan-ocha)在執政4年間,為整頓大米產業和廣泛農業改革採取了甚麼政策。

民眾的注意力集中在巴育推行的「Pracharat」計劃上,這是一種模糊的「以人為本」政策,鼓勵大企業與政府合作,增加農村貧困人口的收入。由於這項政策與政府對英祿大米承諾計劃所遺留的市場混亂的清理同時推行,很難評估其成效究竟有多少。

泰國大米出口商協會(Thai Rice Exporters Association,TREA)認為因為英祿政策而導致的大米總損失將在6,000億泰銖(184億美元)左右。

TREA預計2018年大米出口量將達至1,100萬噸,收入超過50億美元。但這仍然不及印度的出口。

國內政策的人為加價嚴重侵蝕了泰國大米在海外市場的份額。以香港這個利潤豐厚的大米市場為例,泰國茉莉米的市場份額已大幅下降,越南和柬埔寨成為了有力的競爭者。

根據英祿的計劃,政府以每噸15,000泰銖(459.30美元)的固定價格購買稻米,以及每噸20,000泰銖的價格購買茉莉米,以使兩者最終價格比2013年高出約40至50%。結果整個國家的倉庫中有1,820萬噸大米腐爛,並引發了要求英祿被驅逐的政治抗議。

巴育政府則推出了「大農場」模式,鼓勵農民共同租用機器,以降低種植成本,提高生產力。

雖然該計劃被廣泛批評為政府和資本主義大國潛在的背信棄義行為,目的是為大企業利潤鋪平道路,但計劃已取得一些基礎的成功。

撰文:評論員Peter Janssen

原文:

http://www.atimes.com/article/politics-of-rice-spring-eternal-in-thailand/

更多:http://www.atimes.com/

相片:AFP / Pornchai Kittiwonsak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