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8月21日消息,近年來,隨着觀衆的整體欣賞水平的提升,市場對紀錄片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助推高質量紀錄片不斷涌現,進一步吸引不同年齡層、不同教育背景的觀衆關注紀錄片、喜愛紀錄片,使得紀錄片逐漸從小衆的冷門藝術變成大衆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
前不久,第26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論壇的分論壇“影像記錄時代——中國紀錄片高質量發展研討”的召開,再一次讓人們把目光聚焦在國產紀錄片上。
記錄時代強音,重大題材紀錄片唱主角
真實性是紀錄片的底色。作爲“在場者”,紀錄片需要走進現實生活。2020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不僅是我國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國全民衆志成城、共抗疫情的難忘之年。今年以來,圍繞決戰脫貧攻堅主題以及抗擊疫情主題的優秀紀錄片不斷涌現,成了時代的記憶和國家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脫貧攻堅主題方面,紀錄片《最是一年春好處》講述了湖南八個不同的農村地區扶農助困、鄉村振興的故事。《承諾》從精準扶貧所面臨的挑戰和探索出發,講述不同地域、不同領域的人們完成理想、擺脫貧困、改變命運的故事。《決戰脫貧在今朝》講述了全國20個省份40多個貧困村的幹部羣衆在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正在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鬥故事,回答了“扶什麼”“誰來扶”和“怎麼扶”的問題。《決戰脫貧在今朝》總策劃、總撰稿孫杰介紹:“層層遞進的影像探尋,捕捉到了多個扶貧攻堅之戰中的典型人物以及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代表性瞬間,使得《決戰脫貧在今朝》充滿了內在的邏輯張力,觸動人們的心靈。”
圍繞全面抗擊疫情,央視紀錄頻道推出《武漢:我的戰“疫”日記》,新華社音視頻部出品一部全景紀錄片《英雄之城》,人民日報推出《武漢保衛戰》,湖南衛視推出《戰疫》,江蘇省委宣傳部和江蘇省廣播電視總檯推出紀錄片《逆行者——江蘇援湖北醫療隊戰疫紀實》等,用鏡頭記錄下武漢戰疫正在發生的歷史和那些爲戰疫無私奉獻的英雄羣像。比如《武漢:我的戰“疫”日記》以每集5分鐘的輕體量視頻,以醫護人員、軍人、普通市民等不同個體從不同側面、通過第一視角,講述了整個武漢抗擊疫情的真實情況。《英雄之城》跟隨記者的主觀視角,將鏡頭對準疫情中的醫生、志願者、患者等置身其中的親歷者,還原出真實的武漢。《逆行者——江蘇援湖北醫療隊戰疫紀實》,聚焦援鄂的江蘇醫療隊伍在抗疫一線救死扶傷的感人故事。
正如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司長馬黎在第26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論壇的分論壇上所說,“紀錄片是用真實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它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它記錄真實探索未知呈現自然觀照社會,頌揚美好鞭打醜惡,是時代的記錄者也是文明的傳播者”。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抗擊疫情主題的紀錄片,它們始終立足當代的真實生活,傳遞出時代的聲音。
網絡自制紀錄片繁榮發展,高質量內容是未來發展方向
隨着《舌尖上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等傳統電視紀錄片在網絡平臺的助力下爆火後,網絡視聽平臺越發重視紀錄片,從傳統紀錄片的“推手”向“自制紀錄片”的創作方向走去。以“優愛騰”爲代表的網絡視聽平臺在紀錄片領域開始謀篇佈局。
優酷副總裁、泛文娛內容中心總經理幹超介紹,“優酷現在重點關注兩方面,一個是這個時代最迫切的命題,一個是人們內心柔軟的地方。我們更多的是關注腳踩在大地上的人的生存狀況”。比如今年優酷推出的《文學的日常》以及《對白》第三季,前者通過展現作家的精神世界,加深了觀衆對文學的認識;後者則重點關注青年人的精神世界,以名人演講的形式,撫慰青年羣體的焦慮情緒。
騰訊視頻紀錄片頻道關注“自然科學”和“人文歷史與社會科學”,以及“生活方式”和“潮文化”品類。比如,騰訊視頻先後推出《風味人間》《宵夜江湖》《早餐中國》等美食題材紀錄片,着力打造美食品牌。騰訊視頻藉助《風味人間》打造風味大IP,推出《風味人間》《風味實驗室》《風味原產地》,深化品牌價值。騰訊視頻還以合拍的方式,和英國廣播公司、德國電視二臺、法國電視臺和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紀錄頻道聯合制作呈現《七個世界一個星球》,在七大洲之旅中,呈現匪夷所思的動物行爲,講述鮮爲人知的動物故事。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監朱樂賢介紹:“我希望我們的片子有更多的國際傳播力。”
愛奇藝則傾向於體量小但是具有新意的內容。2017年以來,愛奇藝從匠人、美食、體育多個維度出發,先後推出《講究》系列、《天下一鍋》《中國醫生》《棒!少年》等多種類型的紀錄片。“愛奇藝並沒有創造一個頭部內容的打算,而是想從幾個維度去搭建不同平臺板塊,嘗試和用戶對話。”愛奇藝紀錄片中心總監寧玉琪表示。
儘管三家平臺在自制紀錄片上的規劃不盡相同,但是它們的用戶在年齡層上是相通的,爲用戶提供更高質量的原創紀錄片作品的追求也是相通的。
推動中國故事走向國際表達,積極參與國際傳播
對於如何更好地推動紀錄片高質量創新性地發展,除了繼續優化政策環境、突出項目帶動、加強人才培養以外,在馬黎看來,“還要加大海外傳播的力度”。
近年來,一大批優秀的國產紀錄片成功走出國門,成爲塑造中國形象、傳播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有效載體。在美食紀錄片方面,從《舌尖上的中國》《尋味順德》,到《老廣的味道》《味道雲南》,再到《風味原產地·潮汕》《風味人間》系列,中國本土的美食紀錄片不斷出海,通過美食講述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及其深層文化基因。比如2019年2月,《舌尖上的中國》(1、2季)、《風味原產地·潮汕》通過流媒體平臺網飛(Netflix)在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受到海外觀衆的喜愛。還有以獨特的空中敘事與航拍美學爲載體,通過俯拍方式,全方位展現了中國的人文風情和地理風貌的《航拍中國》系列,被許多海外遊子盛讚,稱這部作品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喚起愛國熱情”的佳作;部分海外網友看完第三季節目,紛紛留言:“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都是傑出的作品!CCTV用這個紀錄片證明了自己是頂級的電視網。我和我家人願意一遍遍刷這類紀錄片。”
除了中國自主拍攝紀錄片以外,國際合拍的方式也能爲中國紀錄片注入活力,能加強中國與世界紀錄片行業的互動,從而形成傳播合力。馬黎表示:“對優秀合拍片,我們將視同國產紀錄片,給予重點支持。”近年來,以中外合拍模式製作的高質量紀錄片也着實不少。比如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出品,央視紀錄國際傳媒以國際合拍、合作的方式與BBC世界新聞頻道(BBCWorldNews)、英國野馬製作公司(MustangFilms)製作的《中國的寶藏》英文版於2019年10月在BBC世界新聞頻道面向全球首播,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責任公司對印度、澳大利亞和美國的觀衆進行了調查,其中有近九成的觀衆表示了喜愛。由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出品,中意兩國合拍的百集4K微紀錄片《長安到羅馬》,英語版在海外新媒體視頻平臺播出,獲得海外網友熱烈歡迎。由五洲傳播中心與美國Discovery探索頻道、嗶哩嗶哩聯合出品的《新冠肺炎:與魔鬼的戰鬥》,於4月初通過Discovery探索頻道播出,到達亞洲、大洋洲、歐洲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受衆。
國產紀錄片已經形成了數量與質量並重的發展格局,多種類型題材的紀錄片滿足了不同觀衆的審美需求,專業化、國際化、有人文深度的紀錄片作品更是直抵人心。未來紀錄片創作者將繼續紮根現實生活,記錄時代與人民的真實故事,不斷提升講述故事的技術手段。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