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34:戰力驚人的空中“鴨嘴獸”

亞太日報

text

當前,隨着土耳其與俄羅斯達成關於敘利亞西北部伊德利卜省的停火協議,敘利亞先前緊張的局勢有所緩解,昔日戰機頻現的天空也多了幾分寧靜。

該協議簽訂之前,交戰各方在地面和空中的交鋒一度讓敘利亞問題陰雲密佈。尤其是蘇-34戰鬥轟炸機和F-16等戰機的加入,讓戰局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那麼,這款以“鴨嘴獸”爲綽號的戰鬥轟炸機究竟憑藉怎樣的“底牌”躋身戰場角力的前沿?曾經“修煉”20年的它又能否在未來扛起俄軍空對地的火力擔當?本期就讓我們走近它——

定位明晰

敏捷與力量兼備的“職業拳手”

上世紀80年代前後,幾場局部戰爭的磨礪使精確制導武器日漸成熟,顯著改變了空襲作戰的樣式,速度更快、突防能力強的戰鬥轟炸機越來越多地承擔起空襲作戰的任務。這一時期,俄空軍的主力戰鬥轟炸機還是蘇-24,這種服役10多年的戰鬥轟炸機面對已發生改變的作戰環境顯然有些滯後,逐漸暴露出種種短板和不足。

1986年,蘇霍伊設計局開始設計一種全新的戰鬥轟炸機,目標是在90年代中期開始用其取代蘇-24執行對敵縱深戰術目標進行攻擊的任務。但是很快,設計全新戰鬥轟炸機的想法被另一項決策所取代,蘇霍伊設計局的研發思路轉向選用現有戰機進行優化升級。

這一過程中,當時先進的蘇-27戰鬥機被確定爲研製新戰機的“模板”。接力跑步速度更快。這使得蘇-34還未起步就先有了一個好“底子”,它也因此最早被命名爲蘇-27IB。

1990年,僅用了不到4年時間,這種新型戰鬥轟炸機就第一次飛上藍天。然而,蘇聯解體的寒風乍起,延誤了蘇-34的研發進程,局勢動盪、資金不足等諸多困難紛至沓來。到21世紀初,蘇霍伊設計局僅製造出數架試飛樣機。直到2007年,蘇-34才正式進入俄羅斯空軍序列。

由於“師承”蘇-27,蘇-34的機動性能非常出色,後掠翼、雙發動機、雙垂尾一應俱全,還在機頭部位加裝了可動鴨翼,戰機的氣動平衡性能進一步提升,甚至能做出蘇-27引以爲傲的“眼鏡蛇機動”。但是,蘇-34的定位畢竟是戰鬥轟炸機,與蘇-27相比,“對地拳頭硬”和“負重力氣大”纔是其核心競爭力。這一定位也決定了蘇-34的“重口味”——打擊的主要是敵方縱深內的軍用機場、通信節點、指揮中心等高價值固定點位目標。

蘇-34正常載彈量達8噸,堪稱一座移動的“空中武器庫”。除有一門30毫米口徑的機炮外,機上還設計了12個武器掛點,既能攜帶多種空地/空艦導彈、精確制導炸彈、子母彈等執行打擊任務,也能攜帶中程、近程空空導彈進行空中自衛,在必要時它還能掛載空射巡航導彈甚至核彈。強大的武器系統使蘇-34成爲名副其實的對地攻擊“職業拳手”。

爲了能掄起“重拳”,蘇-34採用2臺加力渦輪風扇發動機,能提供很大的推力,在海平面能夠以1.2馬赫的速度飛行。在續航力方面,蘇-34也堪稱出色,僅靠戰機自身油箱攜帶的燃料,它的最大航程也能達到4000公里。如果攜帶外掛油箱或進行空中加油,它甚至能在幾小時內橫穿整個俄羅斯領土。

突出“對地”

於細微處見真章的鷹擊“利器”

爲了儘可能提高蘇-34對地打擊能力,蘇霍伊設計局的設計師們在細節雕琢上不遺餘力。比如,它身上辨識度最高的“鴨嘴”狀機鼻,就是設計師們的“神來之筆”。寬扁的機鼻帶來的不僅是特立獨行的外觀,還給蘇-34帶來了不少獨特的優勢。

如同自然界中的鴨嘴獸寬扁的嘴巴布滿敏感神經,蘇-34的“鴨嘴”狀機鼻裏放置的是機載雷達。得益於這種寬扁機鼻提供的充裕空間,蘇-34可以裝下口徑更大的多功能雷達,探測效果更佳。雷達具有地形跟蹤能力,能確保戰機在特殊天氣條件下對目標實施打擊。

“鴨嘴”的設計還帶來了更大的機艙空間。蘇-34飛行員的座椅不像其他同類型戰機那樣一前一後縱向排列,而是像大型客機或是戰略轟炸機駕駛艙座椅那樣,採用橫向排列的方式。這樣,飛行員就可以更高效地溝通協作,視野也更加寬廣。相對寬闊的座艙使飛行員甚至可以從座椅上站起來活動腿腳,或是到機艙後側小憩片刻。設計師還在飛行員座椅下設置了尿液收集裝置,以解決飛行員在駕機長途奔襲時的“內急”問題。

作爲以低空、超低空突防見長的戰機,提高自身防護能力尤爲重要。蘇-34機身結構堅固,多處採用系統冗餘設計,有效提高了戰場生存力。它的座艙被高強度的鈦合金包圍,像處於“浴缸”之中,艙壁裝甲可以抵擋高射機槍、小口徑高炮和導彈破片的打擊,能保護飛行員和儀器儀表不受損傷。據稱,飛機尾樑內還安裝了一部後視雷達,用以監視後方來襲的敵機,並有針對性地做出反應。

在此基礎上,近年來,俄羅斯對蘇-34的機載航空電子設備、火控系統、電子戰系統、偵察模塊與外掛偵察吊艙進行了改進和升級,進一步提高了其戰場生存和機動作戰能力。

也正因如此,蘇-34投入戰場後的總體表現可謂不俗。從2008年的俄格戰爭,到2015年打擊ISIS,再到近期土敘邊境的空襲作戰,都有蘇-34的身影。甚至在3月初的敘利亞,蘇-34還出動併發射反輻射導彈,摧毀了對手的一部防空預警雷達。

往何處去

戰鬥轟炸機面臨的“時代之問”

作爲一款21世紀初列裝的戰機,蘇-34與同期研發的四代戰機相比,有一個先天的缺憾——沒能採用隱身設計。自海灣戰爭以來,空戰中第一輪“踹門”任務更多地落在隱身戰機身上,“防區之外實施精準打擊”作戰方式的出現,進一步壓縮了超低空突防戰機的生存空間。人們不禁要問,在信息化程度日益提升的現代戰爭中,戰鬥轟炸機是不是過時了?蘇-34是不是正面臨着被時代淘汰的風險?

至少從目前情況來看,得出“戰鬥轟炸機已經過時”的論斷還爲時尚早。在對手防空體系相對薄弱的情況下,蘇-34還是能夠發揮其航程大、載彈多的優勢,通過長時間的超低空飛行來進行突襲,這從蘇-34服役後所取得的戰果中可以得到證明。

然而,缺少隱身能力的蘇-34想要靠超低空突防“一招鮮吃遍天”將越來越難。超低空突防戰術雖然在當前依舊具有相當的實戰意義,但是隨着雷達技術以及防空體系的快速發展和完善,其作戰效能勢必有所降低。當前,一些國家的預警機通過裝備先進的相控陣雷達,已經可以有效過濾或者抑制地面/海面的反射雜波,探測到利用複雜地形地勢進行突防的超低空飛行器。此外,在雷達和光電搜索/跟蹤系統的加持下,近程低空防禦系統威力日增,正不斷擠壓超低空突防戰機的生存空間,特別是便攜式防空導彈、近防炮的大量裝備和使用,以及正趨於成熟的定向能防空武器的出現,也使得實施超低空突防的戰機面臨更多的致命威脅。

當前,武器裝備的發展正呈現出“專業的趨於更專業”“通用的將變得更通用”的趨勢。未來戰場上的轟炸任務將更多地交由高隱身性的有人/無人轟炸機來完成;多用途重型和中型戰鬥機一樣能夠出色完成對地/對海攻擊任務,這也使得功能相對“專一”的蘇-34前途更加難以預見。

當然,無論戰爭形態發生怎樣的變化,任何武器和戰術的運用都有其相應的具體背景,如果能深度嵌入一個完整的作戰體系,揚其長而避其短,蘇-34照樣能發揮出其“空中炸彈卡車”的作用。蘇-34如此,其他的類似武器裝備也同樣如此。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