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關稅的決定表明了國際政治中兩個重要且反復出現的主題。 第一個是美國愈來愈傾向繞過多邊體系,即世界貿易組織(WTO)在這種情況下解決爭端的機制,以及中國利用隱秘的手段來加強對其有利的貿易平衡,例如生產仿製商品和侵犯知識產權(IPRs)。亞洲時報(
ATimes.com
)報導
對價值5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產品關稅徵收的提議受到廣泛批評,其中包括印度、歐盟、俄羅斯、巴基斯坦、挪威、巴西、香港、台灣和日本。出現這些批評是因為美國沒有通過WTO解決爭端而實施單邊主義決定。
事實上,台灣和歐盟甚至表示,他們同意美國在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顧慮,但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式是通過多邊貿易體系。
巴西也發表了類似的聲明,強調WTO爭端解決機制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上述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中國仿製商品和知識產權侵犯方面的問題,他們的海關頻頻檢獲中國假冒商品。正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和歐盟知識產權局的報告所指出那樣,據估計全球贗品市場規模為5萬億美元,中國佔了仿製名牌產品的巨大份額。
假冒品牌是印度品牌市場的禍根,而且這種情況已經存在數十年,印度在假貨市場上名列第五。
假冒商品的廣泛滲透對品牌資產是不利的。除此之外,化妝品和製藥行業的假冒產品會危害顧客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宏觀經濟層面上來說,假冒商品對「印度製造」政策以及向製造業主導型經濟的轉型構成嚴重威脅。
根據反走私和假冒活動委員會(Committee Against Smuggling and Counterfeiting Activities,CASCADE)準備的印度工商聯合會2015年報告,單單在快速消費品市場的假冒偽劣產品方面,印度政府的損失就接近600億盧比(8.8億美元) 。包裝產品行業幾乎有22%生意被灰市搶走。
據報導指,在2016年,印度駐北京大使館抱怨印度幾個品牌受到中國假貨的衝擊。最受歡迎的品牌包括Natraj、Raymond、Fevicol、Onida、Godrej、JK Files和Dabur等眾多品牌。
在2013年,中國公司已經接獲有關侵犯版權和或商標權的投訴。作出投訴的印度品牌包括Nataraj、BoroPlus、Raymond、Onida和JK Files等。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投訴提出後的三年內都沒有出現任何變化,2016年中國企業所面臨知識產權侵權品牌的問題與2013年提出的是一樣的。
在此之前,2007年Nataraj向印度駐北京大使館投訴,有中國公司偽造Nataraj的鉛筆含鉛塗料。這顯示中國公司並沒有對假冒產品的投訴採取修正措施。儘管出現多次投訴,但印度公司在中國的商品多年來一直被假冒。
在印度大使館於2016年提出投訴後,中國方面對「少數案件」採取了行動,並根據時任印度工商部長希塔拉曼(Nirmala Sitharaman)當時所說的,允許印度公司在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註冊。
中國商標註冊和保護的責任在於受害企業,根據中國的規定,個別企業必須通過聘請律師事務所,就有關商標和版權侵權案件提出的申訴。
這就是印度品牌在中國被假冒之後的狀況。除此之外,中國仿製品還會危害和威脅印度經濟的健康發展,還會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第一種假冒商品進入印度的方式是通過港口進入。比如2017年在清奈(Chennai),一個裝滿了12,000雙鞋子,價值約3,500萬盧比來自中國的貨櫃被海關沒收了。
這些不誠實的進口商故意將它們宣稱為無品牌產品,這些產品有女士皮包或汽車掛件,而鞋子則是Adidas、Nike和Reebok等流行品牌。製造商打印與原品牌相似的假冒獨特產品代碼(UPC),使客戶很難確定商品的真偽。
然而,在清奈這個特殊案件中,商品在扣押之後,專利持有人證實鞋子的UPC是假的。驗證這個過程是很乏味的,而且不常見,因此中國製造商利用了這乏味的檢驗過程。
在2009年報告的一宗案件中,尼日利亞藥物管理局緝獲了由中國製造,並帶有「印度製造」標籤的抗瘧疾藥物Maloxine和Amalar。
2010年,在俄羅斯和其鄰國出售的BoroPlus商標下的抗菌霜,因與原BoroPlus防腐公司的設計和包裝相同而被投訴。
假冒產品除了帶來健康風險之外,中國仿製品對印度製造商構成嚴重威脅,這是在宏觀經濟層面上,假冒中國商品有損印度經濟的第三種方式。
假冒中國商品也可能對國家的防務和安全構成風險,以2017年為例,新德里一家公司將偽裝成「德國製造」的中國零部件出售給印度陸軍製造Dhanush槍。
在印度,假冒中國商品的新興領域是網絡市場。在互聯網上銷售的產品通常通過郵寄和快遞貨運服務直接發送給客戶,導致知識產權犯罪過程的技術愈來愈高超。
雖然印度已經啟動了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計劃,甚至制定了國家知識產權政策,但違規行為仍在繼續。與城市地區相比,假冒產品在農村和半城市地區更為普遍。公司在對付印度造假者方面花費愈來愈多資金和資源。一些製藥公司甚至開始使用數字認證應用程序,允許用戶在線發送藥品圖像,以檢測賣家的真實性。
但所有行業都需要加強這種舉措。雖然在印度內部解決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仍是可望而不可及,處理第三國的侵權行為仍然存在問題,唯一辦法就是對中國或世貿組織一再重申這個問題。
對於在中國境內經營的印度公司而言,重要的是要更加重視對「先申請制」(“first to file”)的認識,這意味著在中國商標權屬於第一註冊的人或公司。
據律師介紹,許多國際公司往往在中國註冊品牌的速度太慢,這給迅速發展的造假者提供了一個首先建立法律聲明的機會。
正如美國貿易辦公室代表在2016年,向大會報告中國世貿組織遵守情況的報告所述,中國的知識產權持有者面臨著極其複雜和充滿不確定性的執行環境,還有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向中國企業施加知識產權壓力。
對於與中國的經濟關係面臨挑戰的印度而言,為尋求在中國經營的印度公司提高創新意識是有意義的。
去年,中國開展了全國范圍內保護外資企業國際產權的運動,李克強在去年3月的一次講話中甚至承諾保護中國經濟中外商投資的利益。
然而,商務部表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沒有一個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因此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所以,印度應該牢記這一點,在期待中國建立一個更尊重外國公司知識產權的體系的同時,也需要繼續提高自己國家公司中商業專業人士和客戶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撰文:評論員Sriparna Pathak
原文:
http://www.atimes.com/how-chinese-counterfeiting-hurts-india/
相片:i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