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銀行儲蓄存款產品“退熱”,5%以上高收益產品銷聲匿跡

亞太日報

text

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連續數月下降,不少“互聯網寶寶”產品收益率邁入“1”時代。而在各大互聯網平臺上,各項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在明顯下調。以民營銀行爲例,《證券日報》記者對幾大主流互聯網平臺查閱後發現,曾經佔據互聯網平臺“C位”的民營銀行理財產品,在今年以來,無論是數量還是利率均進行了下調。截至目前,民營銀行推出的儲蓄存款產品的利率大部分在4%之上,但超過5%的產品已銷聲匿跡。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銀行理財產品利率調降的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是監管加強的影響。自去年以來,央行加強對存款類產品的規範和整治力度,因此,部分民營銀行只好調整相關產品,這是監管層規範整治的結果。其次,去年下半年以來,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特別是今年以來,爲了應對疫情帶來的衝擊,央行三次降準並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向市場釋放流動性,整個市場流動性處於比較充裕的狀態,銀行的資金成本也在下降,因此,相應存款產品的利率在下降。

利率超5%存款產品匿跡

去年以來,在理財產品整體收益降低的背景下,不少民營銀行的存款利率較具優勢,收益超過5%的產品不在少數。民營銀行憑藉“高收益、低門檻、支取靈活”的優勢,也吸引了不少投資者的參與。

近日,《證券日報》記者在京東金融、度小滿金融等互聯網金融平臺上發現,平臺上列出的民營銀行儲蓄存款產品的數量已較之前明顯減少,利率也整體下浮。目前大多數民營銀行的存款產品收益率在4%之上,但5%以上的產品已經下架。

在京東金融的銀行服務精選裏的“推薦”一欄,《證券日報》記者發現共有21家銀行發行了58款產品,包括8家民營銀行、9家城商行、2家股份制銀行、2家農商行。58款產品中,有54款儲蓄存款產品,其中售罄存款產品高達30只。

從產品利率來看,24款在售的儲蓄存款產品中,有13款產品利率在4%以上,其中利率最高的爲4.875%;利率在3%以上的儲蓄存款產品共有3款,利率在2%以上共有8款。2%-3%之間的儲蓄存款產品的佔比在逐漸增大。

以某民營銀行爲例,該行發行了11款儲蓄存款產品,其中售罄的存款產品高達9只。從產品利率來看,最高利率接近4.9%。在售罄的產品中,產品利率相對於其他產品更高,且期限較短。

“之前利率在5%以上的儲蓄存款產品已經下架了,目前在售的產品利率最高可達4.8%。”上述銀行的工作人員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期儲蓄存款產品的額度較少,產品均需要在0點搶購。

《證券日報》記者打開度小滿金融App發現,在理財一欄中的銀行精選裏,儲蓄存款產品不僅數量較之前明顯下降,而且利率也大幅下降。記者梳理後發現,目前在售的儲蓄存款產品共有7款,較年前減少了很多。其中,利率最高的可達4.875%,最低的爲2.25%。產品期限大多數在3年-5年,利率在2%-4.875%之間浮動。

《證券日報》記者電話諮詢另一家民營銀行時,據銀行客服介紹,今年以來,該行發行的儲蓄存款產品利率已經下調兩次,無論是京東金融平臺還是度小滿平臺,部分儲蓄存款產品利率均進行了下調。以其中一款產品爲例,之前利率是4.15%,已從今年5月15日利率變更爲3.9%。

“最近我在一家民營銀行有一筆存款產品到期,本想繼續購買,但發現高收益產品越來越少了,目前收益率超過5%以上的存款產品已經下架了。”家住海淀區的一位投資者也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

產品利率走低是市場化表現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民營銀行具有較強的控制負債成本的訴求,這可能是利率走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存款利率市場化的一個表現,同時也是當前整體經濟運行狀況在銀行業的一個具體表現。

光大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峯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首先,對錶內存款而言,有必要遵守央行MPA的管理。在這種形勢下,一些創新、高成本的存款負債受到一定的管控,這是它的必要性;其次,市場資金利率快速下降,爲銀行獲取低成本負債提供了相應渠道,可以通過發行同業存單等產品來吸收負債,那麼對高成本負債的相應需求就會有一定程度的減弱,自我負債成本調節迴旋的餘地在增加。

其次,民營銀行接受高成本的負債,之前是因爲資金體系價格比較高,高來高走的模式可能還能獲利,但現在整個貸款市場、投資市場的價格體系均出現快速下降,所以對一些成本特別高、甚至可能出現資金成本和信貸收益倒掛的這類品種,銀行自身會有主動控制成本的意願。

在王一峯看來,在流動性寬鬆的情況下,各家民營銀行應該適應目前相對低利率的環境,對負債做好自我調節和管控,尤其是對高成本負債的管控。在實際競爭中,吸收存款主要是通過做大客羣,通過深化場景,通過場景化獲客等形式來加大存款吸收,而不是簡單地通過定價、以價格的相對優勢進行高息攬存。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