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關中國式「滯脹」的擔憂明顯上升。其背景是:一方面,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下滑態勢,消費放緩,投資持續回落,外需面臨貿易戰風險或將拖累下半年經濟;另一方面,通脹有上升苗頭,其中,房價上漲帶動租金價格走高,豬肉價格、蔬菜價格上漲推升食品價格上漲,油價維持高位、基建加速帶動生產品價格走高等等。
短期內通脹壓力仍然溫和,通脹現實壓力並不明顯。雖然短期消費品和生產品價格有上漲的勢頭,但考慮到去年較低的基數效應,年內通脹應該不會成為現實威脅。更進一步,我們需要避免另一個風險,即類似於上個世紀90年代日本出現的「流動性陷阱」,即經濟下滑,但依靠刺激,經濟仍難以恢復活力,也難言通脹。
如何化解「滯脹」風險,還需加快推進供給側改革。從長期來看,需要關注到當前影響通脹上漲的諸多苗頭,為防止落入中國式「滯脹」,充分借鑒美國應對滯脹的手段——裡根經濟學,即通過供給經濟學減稅、放鬆政府管制、加大對中小企業、支持鼓勵企業創新等,勢在必行。正如我們一直強調的,應對當前中國經濟困局,基建不如減稅,而財稅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是供給側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國避免陷入「滯脹」的關鍵。
有關滯脹的擔憂明顯上升
近期,有關滯脹的擔憂明顯上升。這種擔憂主要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考慮到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投資持續回落,外需則面臨貿易摩擦風險;另一方面則是通脹有上升苗頭,其中房價上漲帶動租金價格走高,豬肉價格、蔬菜價格上漲也推升食品價格上漲,同時油價維持高位、基建加速也帶動生產品價格不斷走高。
那麼,如何理解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困局,以及怎樣應對潛在的「滯脹」風險?減稅與深化財稅體制、國有企業和土地制度改革,無疑是關鍵所在。
美國當年的滯脹表現及對策
討論中國問題之前,不妨回顧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始於石油衝擊的美國滯脹困局。彼時,美國GDP增速與工業生產指數多次下滑,甚至在1974年6月出現了負增長,同時伴隨著CPI指數與失業率的持續上升,兩者分別於80年代初達到了14.5%和10.7 %的世紀高位。這種經濟增長停滯、同時失業及通脹持續高漲的經濟現像被稱為滯脹(Stagflation)。
當時,美國經濟在經歷了十年滯脹之後,裡根政府頒布《經濟復興計劃》,主要在宏觀經濟政策、社會福利制度、政府管制等三個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幫助美國走出滯脹陰影。首先,在宏觀經濟政策領域,裡根政府在採取結構性減稅、降低個人所得稅和企業稅稅率的同時,也加強貨幣管制,收緊貨幣政策。其次,在社會福利政策方面,提出大幅削減政府社會福利開支的主張,涉及失業保障、新生兒家庭補貼、醫療保健、學生營養補貼、住房補貼等200個福利項目的改革。最後,在放鬆政府管制方面,加快推動市場化改革,如放寬能源政策在內的政府管制;鼓勵企業合理競爭,加大對中小企業支持鼓勵企業創新;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等。
以上的一系列「組合拳」被稱為裡根經濟學(Reaganomics),其成效顯著,在打破了通脹預期的同時,也提高了美國的社會勞動生產率,使得美國在1983年之後,通脹、失業率開始下降,而同期GDP則開始呈現正向增長趨勢,並一度達到80年代中期的8%的高點。這些經濟數據標誌著,美國依靠裡根經濟學成功走出了滯脹陰影。
化解滯脹風險
同美國70年代的經典滯脹比較,中國目前雖然還不能稱之為典型的滯脹特徵,但已有「類滯脹」的苗頭,突出體現在經濟增速下滑的同時,消費品和生產品價格有上漲的苗頭。
從增長指標來看,我國7月份的消費、投資數據出現下滑,外需也由於中美貿易摩擦而呈現不確定性。結合8月最新數據分析,儘管基建提速、8月PMI有所反彈,但高頻數據大多數仍處於下行趨勢,顯示經濟活動並不景氣。
其中,8月工業生產依然偏弱。結合從六大發電集團日均耗煤量、高爐開工率和粗鋼產量等高頻指標來看,8月工業活動仍舊低迷。如六大發電集團日均耗煤8月平均值為76.36萬噸,環比下降1.36%;高爐開工小幅下滑,8月平均值為66.5%,比7月下降5.3%。
基建有所提速,但房地產銷售回落。7月31日政治局會議的「六穩」提出後,國內基建投資明顯提速,體現在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進度加快;各地掀起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熱潮,一度停工的地鐵項目也陸續上馬;而8月30個主要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積小幅下滑,顯示伴隨著房地產調控政策持續,房地產投資也將受到拖累。
此外,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我國淨出口面臨更多不確定性。貿易摩擦持續可能會影響我國出口,而從廣泛的角度來講,也會對全球供應鏈產生影響。
同時,消費仍舊保持低位。受房地產銷售回落影響,今年以來,房地產相關消費並不景氣,7月家電、家具和建築及裝潢材料銷售分別同比增長0.6%、11.1%和5.4%,比6月增速分別回落13.7%、3.9 %和1.8%。與此同時,汽車消費出現明顯下滑,7月汽車消費下滑2%,而8月乘用車數據亦不樂觀。
與此同時,8月以來,無論是消費品還是生產品,從環比角度都出現短期上漲態勢。首先,在消費價格方面,居住價格存在上漲壓力,食品價格普遍上漲。在經歷了2015至2017年一線城市的房價上漲後,近一段時間房租價格上漲明顯。而8月以來,受豬瘟、暴雨天氣等的影響,食品價格普遍上漲。從前海農產品中生鮮、蔬菜及白條豬批發價格指數來看,生鮮批發價格指數出現上漲,8月環比上漲4.9%;蔬菜批發價格8月環比上漲10.3%;白條豬批發價格指數環比上漲11.8 %。結合歷史來看,豬肉價格往往是帶動中國CPI上漲的主要引擎。當前豬肉價格也從低位回升,需要保持關注。
其次,在生產品價格方面,石油價格保持高位,基建加速也推高了生產品的需求。今年石油價格已經處於2014年11月以來的高位。展望未來,受各種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如美國恢復對伊朗進行製裁可能導致石油產量減少,沙特阿拉伯和伊朗的石油價格戰或導致石油輸出國組織分裂,委內瑞拉發生港口危機、經濟崩潰等原因,預計石油價格還會維持高位。8月以來,PMI略有回升,但主要是靠價格因素帶動的。其中,8月出廠價格和原材料購進價格都有明顯上漲。此外,鐵礦石指數8月環比上升4%;鋼鐵價格8月環比上漲7%,是近四個月以來上漲幅度最大的,說明基建投資加速可能會進一步推升對生產品的需求。
欲化解有可能發生的滯脹風險,從短期看,消費品和生產品價格環比上漲壓力需要保持關注。但是否一定會出現滯脹局面,其實不然。如果從通脹的衡量指標CPI同比以及PPI同比來看,考慮到去年較低的基數效應,目前來看,今年下半年通脹大概率會保持整體溫和可控,短期內不會成為現實的壓力。
從長期看,需要關注到當前影響通脹上漲的諸多苗頭,為防止落入滯脹,充分借鑒美國應對滯脹的手段——裡根經濟學,即通過供給經濟學減稅、放鬆政府管制、加大對中小企業支持、鼓勵企業創新等,勢在必行。
其實,應對當前中國經濟困局,加大基建力度不如減稅,而財稅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是重中之重,也是我國避免陷入滯脹的關鍵。
撰文: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京東金融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
原文:
https://cn.apdnews.com/business/887147.html
相片:亞太日報,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