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謝赫特曼:要在未來應對長壽問題,現在就應在幼兒園教科學

亞太日報

text

“爲什麼吃魚比吃牛肉對環境更有好處?”在昨日舉行的“再見飢餓與貧困——世界頂尖科學家‘共同家園’系列峯會論壇”上,2011年諾貝爾獎得主丹·謝赫特曼向公衆說明,根據全球變暖潛能比(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Ratio)算出的食物對環境影響指數,牛肉、麪包、白米飯等食物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更大,而鮭魚、金槍魚等對環境的影響更小。他還補充道,中國在海產養殖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該論壇由四位科學家共同參與,他們分別是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謝赫特曼、2008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約翰·皮克特、2014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雷夫·安德森和2013年世界糧食獎得主馬克·範·蒙塔古。他們共同對糧食生產以及科學未來發展前景展開了討論。

峯會論壇海報

科學、食物與我們的環境

丹·謝赫特曼生於1941年,現爲以色列理工學院工程材料系教授,研究主要集中於基因編碼特別是在蛋白質方面。除了根據GWPR提出魚類更環保之外,丹還指出,海藻作爲一種負碳作物——所謂負碳指的是能夠吸收來自水中的二氧化碳——在緩解氣候變化方面具有巨大潛力。

雷夫·安德森則以大西洋鯡魚爲例,向聽衆講述瞭如何藉助全基因組測序促進漁業、乃至全農業領域可持續發展。大西洋鯡魚是世界上最豐富的脊椎動物之一,種羣數量巨大,雷夫通過全基因組測序的統計數據區分了不同地理位置、環境中的鯡魚種羣。這樣一來,就有可能徹底改變漁業管理模式,根據種羣——而非單一的地理緯度——設定魚類的捕撈配額,從而保護生物多樣性。雷夫強調,今天我們面對的挑戰是在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保持生物多樣性,當下物種正在不斷減少。他說這項研究之所重要,就在於它提示了人類與生物環境之間的緊密聯繫,生物體的變化會影響人類的生活,而人類生產食物方式的改變——由漁獵到農耕——也會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

約翰·皮克特關注食品與農業中的可持續集約化科學。集約化生產中的肥料和殺蟲劑,雖然能夠保護農作物免受病蟲草害,但在使用過程中產生了大量溫室氣體,威脅可持續發展。約翰指出,可以藉助可持續的非季節性干預代替化肥、殺蟲劑等的季節性投入,通過破解植物信息素(Pheromone)的祕密,以植物自身釋放出的化學物質抵禦害蟲的破壞;通過基因工程來改變或創造新的植物,爲人類社會保留更多的可持續發展技術。

教授科學從幼兒園開始

在各自的研究領域之外,幾位科學家也談到了對未來科學發展的前景展望。面對新冠疫情,丹強調科學界也應當進行更多的科學協作,疫情期間政府有自己的任務,衛生領域醫務工作者在救死扶傷,但仍有無法解決的科學問題需要依賴科學家。毫無疑問,人們需要更多更優秀的科學家,而要啓動這一過程,公衆和社會應當在三十年前就有舉措。更早培養科學家非常重要,丹說,“如果你想在未來應對人類的健康及長壽問題,那麼現在就應該在幼兒園教授科學。”在以色列,幼兒園已經開展了科學課,“不管男孩還是女孩,他(她)可以藉此理解世界,對科學產生更正面的看法。”談到科學的未來,他對濫用基因編程表示了擔憂,關於未來人類是否會用這項技術改變自身,比如創造出更加強大的人類來作爲戰士,他說,“也許許多科學狂人會這麼做,彷彿站在上帝的角度,而政府對此缺少控制——這一天也許還遠,但終將到來。”

雷夫·安德森迴應了丹的倡議,認爲從孩子開始教授科學非常重要,但也表示了對青少年間社交媒體過度流行的擔憂,現在科學家要和社交媒體競爭注意力,社交媒體經常傳播誤導性信息,再加上接收者又對此缺少批判性思維。“短消息、短視頻不能夠讓孩子們很好的理解世界。”馬克·範·蒙塔古則表示,仍要對大衆保持樂觀,科學家要去理解爲什麼這些人聽到科學就會害怕。有的人沒有知識,那麼應該鼓勵他們去學習,有的人缺乏常識,那麼就應該向他們展示事實,科學家也應當改進向社會解釋科學的方法。

關於如何向大衆講授科學,丹也分享了他的經驗。除了在幼兒園向孩子解釋科學,他也嘗試過在電視裏教授科學。他認爲科學家要學會運用媒體,說服不同頻道的製片人製作科學節目,他自己就有一檔節目叫做《見見科學家丹教授》,不光小孩子喜歡聽故事,大人也喜歡聽故事,重點是怎麼用科學講好故事。

從科學的運用與推廣中延伸出來,丹回憶起自己大學時期的創業生涯課,這一課程至今使他記憶猶新。“我們做過調查,大概有25%的人在後來真正成立了創業公司,而我也希望,這些企業家能夠反哺於課堂,將實際的市場方案帶到課堂加以分享。”在科學應用領域,比如醫學,學界與業界交流尤其緊密,如果能夠以創業課程爲橋樑,可以更好地推進科學技術在未來的運用。雷夫·安德森也強調道,對青年科學家而言,最重要的是要一直提出質疑,不斷質疑現有的概念,質疑自己的導師,在真正開放的討論中進行思考與批評。

(來源: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