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疫情“禁足”了近兩個月之後,隨着管控措施的放寬,人們終於可以走上街頭去實現那些被壓抑了許久的消費願望了。早在一個多月之前,網上就流傳着疫情之後將發生報復性消費反彈的熱議。然而3月份的消費數據表明,這場熱議中的消費反彈並未如約而至。
根據統計,3月份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爲26450億元,同比下降了15.8%,降幅比1-2月份收窄了4.7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之後,零售總額實際下降18.1%。整個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580億元,同比下降了19.0%。以3月份的數據爲例,我們看看被“禁足”在家的消費者都買了什麼東西?
根據消費支出的變化情況,我們可以把消費品大致分爲四類。
第一類是需求上升的商品,主要是食品、糧油、醫藥、通訊器材和文化辦公用品等。其中,糧油、食品類同比消費猛增19.2%。究其原因,一是消費者在家餐飲增加,二是受糧食價格上漲預期的影響增加採購。通訊器材和文化辦公用品消費增加6.5%和6.1%,這主要是由於居家辦公和各類學校延期開學造成的。
第二類是需求基本不變的商品,主要是生活必需品,沒有因疫情導致增加或減少消費。
第三類是與社交活動密切相關的消費品,包括菸酒類、化妝品、金銀珠寶和服裝鞋帽等。這類消費品在疫情防控期間出現了大幅度下降。3月份菸酒類和化妝品類消費支出同比下降了9.4%和11.6%。社交活動減少導致這兩類消費品支出下降。金銀珠寶和服裝鞋帽類支出同比大降30.1%和34.8%,除了社交需求下降之外,缺少現場體驗場景也是造成這兩類消費品劇烈下降的主要原因。
第四類屬於可推遲的非必需大宗消費品,包括建築材料、汽車和傢俱等。3月份建築材料、汽車和傢俱消費支出同比分別下降了13.9%、18.1%和22.7%。
下圖顯示了今年一季度各主要消費品同比消費增長率,數據源於國家統計局。
除了消費品之外,以餐飲業爲代表的消費性服務業也沒有發生預期的快速反彈。3月份餐飲收入爲1832億元,同比下降46.8%,降幅甚至比1-2月份還擴大3.7個百分點。整個一季度餐飲收入6026億元,下降44.3%。
消費性服務業下降,主要由其行業特徵所決定。消費性服務的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在時間和空間上難以分離。疫情防控期間,餐飲、娛樂和旅遊等消費性服務變成非必需消費。這種消費反彈需要在剛需逐步恢復之後纔可能出現短期恢復性補償,大規模回補不太可能出現。
從2003年非典疫情結束後的消費情況來看,餐飲業、娛樂業和旅遊業等領域確實存在一定回補空間。但現在經濟發展狀況與2003年存在許多不同,特別是線上消費在一定程度上對衝了線下消費萎縮。例如對於餐飲業來說,外賣帶動餐飲業更快復甦,後續增長動力相對疲軟,消費回補空間變小。
大規模補償性消費之所以難以出現,主要面臨消費羣體的收入、時間、消費心理和商戶供給能力等約束。
第一,疫情期間很多行業停工停產,相關從業人員收入減少,限制了消費回補。
第二,疫情結束後人們返回工作崗位,補償性消費需要額外的時間投入,閒暇不足也會約束補償性消費。
第三,疫情尚未完全消失也對線下人流較大的服務消費帶來持續性的抑制作用。消費者可能擔心與他人的密切接觸。
第四,從商戶角度來說,由於生活服務生產和消費的同步性,商戶有限空間內所能接待的客人有限。服務性行業無法像商品銷售一樣可以出售“庫存”,供給與需求錯配也可能制約消費回補。
最後,食品價格相對疫情暴發之前出現較大幅度的上升,也是抑制餐飲消費的重要因素。
由於消費自主回補有限,刺激消費驅動內需就成爲對衝疫情衝擊的政策選項之一。刺激消費的途徑主要有兩個,一是提高消費能力,二是增強消費意願。由於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下滑,刺激消費往往需要定向補貼,提高消費意願。自3月份以來,爲激發居民消費需求,推動受疫情衝擊較大的行業恢復,全國已經有40多個城市陸續推出消費券,發揮財政資金在消費需求方面的拉動作用。
發放消費券具有幾方面優勢:
一是可以對目標人羣精準投放,尤其是受疫情影響收入下降較快,就業前景不明朗的低收入階層。
二是可以對目標行業進行精準救助,主要的救助對象包括在疫情中受衝擊最大的餐飲、零售、旅遊等服務業。
三是可以直接轉化爲購買力,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復甦,短期政策效果比較明顯。
除了類似消費券之類的短期刺激政策之外,促消費更重要的是穩定消費者的收入及其預期。4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六保”,其中就包括保居民就業和保基本民生等。這表明宏觀政策在通過穩定經濟增長實現穩定就業之外,同時已在開始採取底線管理。穩消費的意義不僅是保增長,更要起到社會保障的功能。對於短期內面臨就業困難和生活壓力的羣衆,政府應儘早準備預案,擴大紓困範圍和力度,保證基本生活。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