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音樂節(BMF)關注了很多青年音樂家,在其中,我們選擇了與中國愛樂樂團同齡、音樂達到了一定水準的音樂家進行合作,舉辦這場閉幕音樂會。”BMF藝術委員會主席餘隆在“我們生於2000”音樂會發佈會上介紹,他稱,假以時日,他們也許會成長爲新時代的馬友友、王健、郎朗、寧峯……第23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將在今晚落幕,餘隆會與五位2000年出生的音樂人於明月、林瑞灃、劉珅、歐陽娜娜、鞠小夫同臺演出。
左起:歐陽娜娜、鞠小夫、於明月、劉珅、林瑞灃
慶祝中國愛樂樂團成立20週年
“我們生於2000”是一場慶典音樂會(gala concert),慶祝的是中國愛樂樂團成立20週年。這支在2000年5月25日成立的樂團加快了中國交響樂發展的速度,收穫了包括英國《留聲機》雜誌“世界十大最具影響力交響樂團”在內的衆多榮譽。
在發佈會現場,餘隆列舉了中國愛樂樂團成立以來值得紀念的三件大事。一是2002年奧地利作曲家馬勒的《第八交響曲》在中國的首演,這首交響曲需要近千名歌手和樂手登臺演出,有“千人交響曲”的別稱。還有2011年“馬勒年”,中國愛樂負責演出馬勒的第三、第四、第五、第八交響曲等部分,“體現出了超級的素質”。以及2013年中國愛樂在奧地利指揮大師古斯塔夫·庫恩的指揮下演出鉅作《帕西法爾》,這部長近5個小時的作品是瓦格納最後一部歌劇。
這也是一場青年藝術家擔當主角的音樂會,其中,青年假聲男高音歌唱家劉珅擔綱馬勒《第四交響曲》第四樂章的獨唱,展現這部作品融合交響曲和藝術歌曲兩種音樂體裁的魅力。小提琴家林瑞灃的曲目則是門德爾鬆《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大提琴家歐陽娜娜會帶來柴可夫斯基雋永而深情的《如歌的行板》以及改編自德沃夏克經典歌劇詠歎的《月亮頌》。中提琴演奏家於明月會演奏德國音樂家布魯赫的中提琴名作《爲中提琴與管弦樂團所作的浪漫曲》。鋼琴家鞠小夫則會和樂團合作演出拉赫瑪尼諾夫經典之作《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劉珅稱,自己從小看着中國愛樂的音樂會長大。鞠小夫稱,在和樂團排練的過程中學習到很多,“排練的經歷打破了和樂團合作的固有觀念”。歐陽娜娜說自己有些緊張:“很久沒有站上這樣的舞臺,這場演出會是促進自己進步的回憶”。餘隆則寄語青年音樂家稱:“這個行業是需要奮鬥的行業,不一定會帶來財富,但會帶來生命之光。”
除了上述曲目之外,閉幕音樂會還有作曲家鄒野的《致敬2000》。他的素材中,有些曲目是由中國愛樂在國內進行首演的,有些作曲家的名聲是由中國愛樂在國內傳播的,還有一些是中國愛樂傳播到世界的中國曲目,鄒野把這些曲子進行了改編,濃縮爲20多分鐘的《致敬2000》,他說:“這些曲目都刻上了團員的感情”。
左起:餘隆、鄒爽、歐陽娜娜、於明月、劉珅、林瑞灃、鞠小夫
第23屆北京國際音樂節落幕
從年初持續至今的新冠疫情給全球的古典音樂市場投下了陰影,給演出行業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因此音樂節採用了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打造了11天超過240小時不間斷演出新模式,讓聽衆在新冠陰影之下也能得到音樂的慰藉。
今年的北京國際音樂節線下部分進行了20場演出,線上部分則有聚焦歌劇經典的《今夜無人入睡》、展現樂壇佳話的《音樂故事會》、記錄跨界音樂探索的《樂·無界》等欄目,分主題地呈現出古典音樂名家名作。線上節目包括了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的經典名作和威爾第、普契尼、瓦格納等作曲家的歌劇經典,據悉這些音樂都經過了細緻的版本篩選。入選的版本包括卡拉揚與柏林愛樂樂團錄製的貝多芬全套交響曲、梵志登與香港管弦樂團錄製的全套《尼伯龍根的指環》。在這些音視頻節目當中,使用到的各類音樂達到2000餘段,BMF與演出機構、版權方展開合作,引進了音樂會現場錄像、專題片、紀錄片等多樣化的音視頻節目。和拿索斯中國(Naxos China)、環球音樂(Universal Music Group)、索尼音樂(Sony Music)等古典音樂唱片公司展開深入合作,確保每首音樂都是“正版”。餘隆說,今年因爲疫情,全球大量音樂家在八個月的時間裏顆粒無收,一些音樂家只能收到版權使用的費用。“對版權的尊重,就是對音樂家的尊重”。
也有一些音樂家表達了對技術傳播音樂的擔憂。“我們這些人不太喜歡古典音樂會在網絡上播出。因爲通過媒介、機器等,會產生音質問題。但在疫情當中不得不採取這種方式。因爲音樂需要傳播下去。”中國愛樂樂團團長李南這樣說道。餘隆說:“現代技術只是給音樂插上翅膀,只能解決暫時的問題。但是,技術無法還原現場的感染力。”他稱,“藝術本來就是人和人,心和心的交流,現場音樂會不能被取代。”
(來源: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