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世界瞭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 ——《中國都市報》走媒體國際化轉型之路

亞太日報

text

作爲經政府批准,服務“一國兩制”都市生活與人文交流,成長於澳門本土的一張華文報紙《中國都市報》,歷經十幾年的努力,走出了一條媒體國際化轉型之路。

確立國際化辦報方針

隨着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世界多極化、文化多樣化發展,報紙國際化轉型成爲衆多媒體在新形勢下適應發展,不斷研究和實踐的重要課題。《中國都市報》依託澳門獨特的國際都市地位,不僅與葡語系國家建立起緊密聯繫,同時,搭建澳港一中國大陸一全球的經濟合作與人文交流平臺,確立了讓世界瞭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構架融媒體交流平臺的辦報方針。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在這一辦報方針的指引下,報紙從專門介紹澳門都市文化的一張華文報紙,辦成了面向全球的多語種媒體;從一個紙介媒體辦成了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網絡和手機多版類,面向全球近百萬用戶的融媒體工作平臺。

講好國際化中國故事

媒體國際化的關鍵,是在方向上真正用客觀公正,且國際化媒體語言直面社會現象,國際問題和人們最關心的話題。社長張鴻超提出,媒體國際化首要做到的是,要讓外國人聽得懂的語言,易接受的形式,以及具有語言行爲藝術,去講好中國故事。社長這麼說,大家這麼做,報紙這麼辦。如在“香港佔中”和港獨勢力猖獗的關鍵時刻,《中國都市報》每一篇社論,每一位專訪,都能客觀公正,從歷史到現實,從經濟到民生,從當下到長遠,層層剝繭,利弊得失,娓娓道來,詮釋只有穩定發展,才能就救港;只有“一國兩制”才能興港的道理。

服務國際化產業園區

本着既辦報,又辦事,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思路,近些年,《中國都市報》嘗試在海外服務國際化產業園區取得積極成效。如在南非推動北開普省經濟走廊項目、參與老撾特區建設、設立中國文化產業綜合示範園等。在這些項目中,《中國都市報》很好充當了“中外友好合作的聯絡員、園區建設發展的規劃師、企業海外投資的組織者”角色。尤其是南非北開普省國際發展走廊項目,實施“礦港城一體化”,既解決產業發展,百姓就業,又會促進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完工後,可對南非經濟GDP的拉動增長六個百分點,可最多安排約五十萬個工作崗位,爲中南經濟合作樹立了典範。

履行國際化社會責任

《中國都市報》創刊以來,熱心公益事業,服務社會需求,堅持扶貧解困,成立了《中國都市報》讀者公益基金會。經常代收讀者捐贈各種善款,用於慰問、救濟、助學等慈善事業。舉行多屆“慈善百萬行”活動,爲慈善事業積極籌款。在中外媒體界享有“”大善之報”的美譽。社長張鴻超先生經常說,生長於中華大地的《中國都市報》,要把愛國愛澳,作爲報社履行社會責任的第一要務;要把善行善舉作爲報紙履行社會責任的第一要事。每當國內外發生各種自然災害,聯合國開展各類救助活動中,都經常會看到《中國都市報》人的身影,他們不僅是衝在一線的新聞採編者,也是各種善舉善行的特別捐贈人。

構建國際化工作體系

《中國都市報》堅持改革發展,從報社實際出發,歷經風雨洗禮和辛勤耕耘,已初步建成了國際化工作體系。報紙立足澳門,面向中國,走向世界,形成“一報、多刊、多語種、多形態、多渠道、多鏈條的國際化融媒體工作體系與平臺。其中,多語種,涵蓋了中、英、法、俄、日、西班牙、阿拉伯、葡萄牙等八種語言;多渠道,有國際新聞、財經新聞、社會文化新聞、體育新聞,專特稿新聞、圖片圖表新聞等六條服務產品渠道;多鏈條,就是總社、全球38個分社、270多個全球國別與地區工作站、國際記者、簽約記者、簽約專家等全網體系。憑藉上述國際化工作體系和媒體平臺,每年發送專稿上萬篇,覆蓋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受衆讀者近百萬人。

踐行國際化發展願景

《中國都市報》的國際化轉型實踐,可以爲融媒體時代的各類媒體,如何跟上全球化,踐行國際化,探索多樣化,多些思考和借鑑。用報社社長張鴻超先生的話說,《中國都市報》距離真正實現國際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報紙未來的國際化願景,仍然要堅持報紙的國際化辦報方針,苦練內功,堅持外向型與國際化,使報紙真正實現:讓世界瞭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的國際化媒體工作平臺和全球讀者的服務平臺。這就要鑄牢一顆愛國愛澳的忠誠之心;堅定客觀公正,敢說真話實話的辦報之路;當好中華文明發展,經濟崛起,民族復興的思想傳播者、文化詮釋者、道路踐行者和歷史見證者。使國際化發展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穩,越走越實。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