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重北
當地時間3月16日晚上,亞特蘭大地區的按摩院內發生了八人被槍擊的事件。八位受害者中有六位是亞裔女性,其中四位是韓裔女性,兩位是華裔女性。
這起事件的發生讓人感到震驚,因爲受害者中亞裔女性佔了絕大部分。對此,被捕的兇手羅伯特·朗說,他之所以採取這樣的暴力行爲,是因爲他有“性癮”。他告訴調查人員說,他攻擊的對象——亞裔女性,是“一種他想要消除的誘惑”。
雅虎新聞的一篇文章稱,美國長期以來一直存在性化亞裔女性的歷史。羅伯特·朗就是在這一歷史文化的影響下,做出了槍殺亞裔女性的行爲。
文章稱,美國流行文化中對亞裔女性的刻板印象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紀。當時,在亞洲的美國傳教士和軍隊士兵認爲,他們在那裏遇到的女性都是有異國風情,但同時又很順從聽話的。
這樣的刻板印象影響了美國第一部基於種族的移民法——1875年的《佩奇法案》。美國政府稱該法案旨在“消除廉價中國勞動力和不道德的中國婦女帶來的威脅”。法案名義上聲稱將會識別品行可疑的婦女並禁止她們移民,事實上卻禁止了所有華人女性進入美國。需要指出的是,很多赴美的華人女性並不是美國政府聲稱的“品行可疑”、“到美國是來做妓女的”,而是爲了與自己在美國的丈夫團聚。
大約在《佩奇法案》出臺的同一時期,舊金山的華人女性也成了當地公共衛生官員的替罪羊,他們聲稱當地華人女性把性病傳染給了白人男性,而白人男性又把性病傳染給自己的妻子。
20世紀中期,美國在日本、菲律賓、韓國和越南等亞洲國家的戰爭和軍事基地,增加了美國士兵和亞洲女性的接觸。他們會碰到在軍事基地或附近工作的亞洲女性,以及附近地區的性工作者。
當時,有的美國士兵娶了亞洲女性,把她們作爲戰時新娘帶回家,而有的士兵則把亞洲女性視作性對象,這加深了美國社會對亞洲女性的刻板印象,即要麼是理想的妻子,要麼是有異國情調的妓女。
這些刻板印象在美國的小說和電影中隨處可見,比如講述美國大兵和亞洲女性愛情故事的電影《秋月茶室》、《獨孤裏橋之役》,以及講述美國士兵對越南女性實施性暴力的等越南戰爭時期的電影《金甲部隊》、《野戰排》。
在美國網絡數字色情作品中,與白人女性或其他種族背景的女性相比,亞洲女性也更多地被描繪爲強姦受害者。
另外,根據調查,針對亞裔美國女性的性侵更多來自非亞裔男性。最近一個引人關注的例子是2015年斯坦福大學白人學生羅克·特納強姦一名女子的事件。直到2019年,這位受害女性才透露了自己的姓名和身份,她是一位亞裔美國女性。這件事情發生之後,很多亞裔美國女性才意識到,很多白人男子性侵她們,除了因爲她們是女性以外,還因爲她們是亞裔。
新冠疫情在美國的爆發,讓更多亞裔美國人,尤其是亞裔女性,意識到自己在美國面臨的艱難處境。
2020年3月,亞裔美國人和太平洋島民社區組織與舊金山州立大學亞裔美國人研究項目合作,記錄了疫情期間全國發生的反亞裔種族主義事件。他們成立了一個名爲StopAAPIHate的組織,該組織的記錄稱,美國平均每天會發生11起反亞裔的仇恨事件,包括面對面肢體衝突和網上的口頭騷擾、侵犯公民權利和人身攻擊的行爲。
該組織還發現,針對亞裔女性的仇恨事件的發生頻率是亞裔男性的2.3倍。該數據沒有區分性侵犯或其他類型的人身攻擊,但它仍然表明,在美國,作爲亞裔,尤其是亞裔女性,是多麼地艱難。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