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試驗區再擴容,不是簡單做“加法”

亞太日報

text

9月21日,李克強總理在上海浦東新區考察時指出,上海自貿區建設全國起步最早,年年都有進步,是全國的標杆。新設立的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是一隻正在起飛的“金鳳凰”。國家層面會全力支持上海自貿區更大力度的改革開放,相關部門要全力對接支持。

日前,國務院印發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和浙江自貿試驗區擴展區域方案。自此,中國自貿試驗區由此前的18個增至21個,形成東西南北中協調、陸海統籌的新開放格局。通過本輪擴容探索更高水平自主開放,彰顯中國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堅定決心。

作爲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自貿試驗區實施7年來成效顯著,截至目前已形成260項制度創新成果,面向全國複製推廣,有力提升了中國對外開放整體水平。2020年前7個月,18個自貿試驗區新設外資企業3300多家,實際利用外資900億元以上,以不到全國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實現了佔全國16.8%的外商投資。有限的土地吸引了更多外資,較高的集聚度充分體現了自貿試驗區的良好發展勢頭。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認爲,此次新增自貿試驗區的亮點主要體現在突出本地優勢、服務國家戰略方面。北京將重點突出高科技和服務業的發展優勢,以“數字自貿區”爲特色更好服務於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總體戰略;安徽將發揮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科技人才的優勢,更好服務於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湖南則依託三一重工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充分利用當地高端製造業的優勢,更好服務於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崛起戰略,同時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相應的配套服務。而浙江自貿試驗區在擴區前多是集中在舟山島的大宗商品交易等,產業覆蓋面有限,而如今包括寧波的港口業、杭州的數字經濟和義務的小商品等優勢將得以結合起來,讓浙江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中體現出更多區域特色。

自貿試驗區再擴容,將爲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探索路徑、積累經驗。當前,中國正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9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強調,要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同實施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銜接起來,在有條件的區域率先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新一批自貿試驗區將突出科技創新催生髮展新動能,特別是通過提高內生驅動力暢通“內循環”。此次涉及的自貿試驗區都在很大程度上凸顯科技的力量,比如說北京高校及科研院所、高科技園區等聚集,科技成果轉化效率較高;安徽科技人才也很多,主打高科技產業以及戰略新興產等,諸如此類的科技元素貫穿4個方案。可以預見,自貿試驗區未來將在科技創新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原有的18個自貿試驗區已實現東部沿海地區全覆蓋,本輪擴容後進一步實現了京津冀、長三角的全覆蓋,開放格局更加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白明認爲,簡單的數量疊加並不應成爲關注的焦點,功能和作用的提升應成爲衡量中國自貿試驗區發展的重要因素。未來自貿試驗區還將繼續擴容或擴區,簡單做“加法”無法透視其背後的真正意義和價值。相信隨着自貿試驗區越來越多,擴大對外開放的“小環境”由一點到多點、逐漸到面,將支撐起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大環境”,加快形成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

(來源: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