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起航 中小企業迎東風

亞太日報

text

11月15日,隨着北京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北交所”)的敲鐘開市,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首批進場的“選手”共81家,其中,71家是從新三板精選層平移至北交所的企業,10家是此前已完成公開發行等程序的企業。

  從9月2日宣佈設立北交所,到其正式開市,短短兩個多月裏,北交所的註冊成立、制度規則的出臺等一系列籌備工作,都讓人感受到我國加快完善中小企業金融支持體系的速度和決心。

  81家上市企業大部分來自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是行業細分領域的排頭兵,同時,有17家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首日的成績可圈可點。10只新股全線大漲,觸發兩次臨時停盤,N同心(同心傳動)漲幅曾一度超過500%。截至收盤,81只個股成交金額共計95.73億元。其中,成交額最高的是從新三版精選層平移過來的貝特瑞,其成交額達到6.93億元。

  按照北交所發佈的交易規則,日漲跌幅限制爲30%,這一比例高於科創板、創業板的20%,也高於主板的10%和5%。

  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高級聯席合夥人裴虹博認爲,隨着我國資本市場幾十年的發展,監管者的監管能力和水平在不斷提高,30%的漲跌幅比例表明我們有能力化解漲跌幅波動帶來的風險,體現了市場監管者的自信,這也是我國資本市場更加成熟和開放的表現,增加了市場彈性,給予市場充分的價格博弈空間,提高價格發現效率。

  北交所新股上市首日不設漲跌幅限制,但從精選層平移到北交所的公司,平移當日其股票交易實施30%的漲跌幅限制,以精選層最後一個交易日收盤價爲其前收盤價。

  據北交所開市前統計,截至11月12日,累計有超210萬戶投資者預約開通北交所合格投資者權限,開市後合計可參與北交所交易的投資者將超過400萬戶。個人投資者申請北交所交易,其在申請權限開通前20個交易日證券賬戶和資金賬戶內的資產日均不低於50萬元,並且有兩年以上證券交易經驗。

  11月12日,廣發基金、嘉實基金、華夏基金等8家公司申報的北交所主題基金正式獲批,這也意味着更多的投資者通過公募基金渠道也能分享到北交所的紅利。

  新三板研究專家、企巢新三板學院院長程曉明建議,新股雖然值得關注,但投資者也不要盲目跟風,“風險和收益是對等的,投資者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的股票”。

  在程曉明看來,北交所開市一個月內,需要關注的還是市場交易的流動性。“以前新三板的問題就是流動性不佳,市場交易不活躍,融資功能不理性。”程曉明希望,北交所的流動性能夠和科創板相當,才能促使上市企業有更多動力和精力投入到創新研發中。

  但他也指出,交易量也不是越高越好。“因爲交易量過大往往會伴隨着投機、甚至是操縱市場行爲的存在,會給投資者帶來風險。”程曉明認爲,證券市場不是投機賭博,需要長期穩定健康的發展。只要能幫助企業達到融資目的,交易量保持在合理水平即可。

  北京策略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作人兼資本市場部主任柏平亮認爲,除了交易量,值得關注的是未來一段時期內,北交所散戶的開戶數量是不是在不斷增加。“同時還有交易資金的來源,包括北上資金、南下資金,甚至是涉外資本,是否來參與北交所市場。此外,還有未來一段時間內從精選層平移過來的上市企業,是否有通過非公開發行再融資的計劃。”

  北交所開市當天,北交所董事長徐明強調,北交所的生命力在於“特色”,形成“特色”就是要準確把握定位,找準資本市場和中小企業的適配度,圍繞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目標,不斷完善政策體系、制度體系、服務體系。這其中包括更加包容、更加精準、更加創新、更有活力。

  柏平亮希望,北交所的包容性未來要更多地體現在嚴格按照已經制定的上市標準審覈擬上市企業資質與條件,不要再人爲擡高門檻、審覈加碼,這樣纔會讓更多創新型中小企業有可期待性。

  裴虹博認爲,北交所開市運行後,給予那些成長性好的創新創業企業帶來發展動力,直接融資可能會成爲未來中小企業解決資本的一個首要途徑。而隨着資本市場的從嚴監管,北交所發行、上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違規行爲也會大幅度降低。

  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團隊在文章中寫到,北交所剛剛起步,除了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還能在企業發展前期引導形成完善的治理架構、聯動規範稅收和社保等一系列問題,暢通經濟的毛細血管。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