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新規來了:A股又一重大制度突破,市場或現“二八分化”

亞太日報

text

退市新規來了。

12月14日晚間,滬深交易所發佈了改革後的退市制度徵求意見稿,內容非常豐富,引發市場各方廣泛關注。

那麼,本次退市新規有何亮點,對明天的A股市場影響如何呢?值得關注的是,由於退市新規仍處於公開徵求意見期,那麼新規進一步討論的空間又在哪裏呢?

亮點紛呈

“總的來看,本次退市新規有六方面亮點內容,值得特別關注。”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首先,是爲適應註冊制改革和國內新經濟發展的需要,新規廢除了單一的盈利指標退市標準,重構了一個全新的多維度退市標準體系。新退市機制下,沒有主業的空殼公司、殭屍企業,勢必將被市場早早淘汰。

“其次,是取消暫停上市和恢復上市,明確連續兩年觸及財務類指標即終止上市。這極大地限制了垃圾股保殼的操作空間和運作時間,也將終止部分投資者熱衷的‘炒殼’遊戲。不僅縮短了退市週期,也提高了退市效率。”董登新指出。

董登新進一步指出,再次,是新規將面值退市標準更改爲“1元退市”標準,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更加符合國際慣例標準。“此外,則是新規將過去較爲抽象的重大違法類的強制退市概念,更加細化具體,做了非常具體的量化,有利於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標準的執行,同時加大對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威懾。”

新規新增了財務造假類指標,一方面,是過去3年虛增利潤、淨利潤每年平均金額均超當年相應數據的100%,且總額超10億元。另一方面,是資產負債表各科目過去3年虛假記載金額合計數額超淨資產50%,且總額超過10億元。

“新規的第五個亮點,是進一步拓展了交易類的退市標準,如新增市值退市,標準爲連續20個交易日總市值均低於人民幣3億元。應該是,這一標準是對‘一元退市’的關鍵補充。”董登新進一步指出,“第六個亮點,則是在退市整理期上。不僅極大地縮短了退市週期,同時也讓退市整理期的股價波動,更加的自由和真實。”

新規規定,面值退市、市值退市類改爲不設退市整理期。其餘類型退市整理期首日不設漲跌幅限制,退市整理期從30個交易日縮減至15個交易日,同時放開首日漲跌幅限制;重大違法類退市連續停牌時點從收到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或法院判決之日,延後到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或法院生效判決之日。

聯儲證券投行業務負責人尹中餘對澎湃新聞記者說,本次公開徵求意見的退市新規,四方面亮點值得特別關注。“一是取消消暫停上市和恢復上市,雖然這方面證券法已有規定,但相關政策落地後市場衝擊仍會不小。二是明顯縮短退市週期。三是增加規避退市的難度,如把單一退市指標,變爲組合退市指標。”

“最後,則是設立風險警示板。這一措施對‘小’股‘差’股的影響衝擊,非常巨大。”尹中餘強調。

退市新規提出,將設立風險警示板。風險警示股票和退市整理股票進入風險警示板交易,設置交易量上限,每日累計買入單隻股票不得超過50萬股。普通投資者首次買入該板股票,需籤風險揭示書。參與退市整理股票,需滿足“50萬元資產+2年投資經驗”的門檻。

意義重大,A股市場或現“二八分化”

“本次公開徵求意見的退市新規,是國內資本市場的一項重大制度突破,意義非常重大。”董登新強調。

董登新說,新的退市制度,不僅更加適應中國的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發展需要,同時也符合下一步註冊制改革的需要。隨着新的退市制度落地實施,大量的空殼企業、殭屍企業將在二級市場上無處藏身,這將極大地提高A股的資源配置功能。

值得關注的是,由於退市新規發佈在週中,對A股市場有何影響呢?

對於退市新規的市場影響,某券商相關負責人對澎湃新聞記者說,風險警示板此前曾經試驗過,但由於其對小股票的殺傷力太強,沒有繼續保留。

“因此,在風險警示板設立的預期下,A股市場小股票可能將出現哀鴻遍野的情況。市場分化走勢和二八行情或將非常突出,市場上20%的好股票或進一步上行,而一些質地不好的股票,或將迎來猛跌。”該券商負責人指出。

專家建議市值退市標準或可提高至5億元,仍需進一步明確重新上市制度和收緊借殼上市

對於目前正公開徵求意見的退市新規細則,董登新建議,新規中新增的市值退市標準,爲連續20個交易日總市值均低於人民幣3億元,但目前市場上仍有多家殭屍企業,雖然應該退市,但市值仍然高出5億元這一標準較多。

“因此,強烈建議市值退市標準從3億元提高至5億元,以更好地配合和補充‘一元退市’標準。”董登新進一步指出。

對於公開徵求意見的退市新規,或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上述券商相關負責人則表示,主要是在明確重新上市制度和收緊借殼上市兩方面。

“一方面,在取消暫停上市和恢復上市背景下,新規下一步可進一步明確重新上市制度,既可以打消‘準上市股’的炒作,也可以加強退市警示力度。”該券商相關負責人進一步指出,“另一美中不足的方面,則是沒有進一步收緊借殼上市的政策。績差股的炒作之風盛行,一半原因是退市制度不到位,另一半原因則是借殼上市政策太鬆。”

“從國外成熟市場經驗來看,借殼上市一般會視爲對監管的挑戰,因爲存在IPO的上市‘大門’,相關公司仍選擇借殼上市的‘後門’,勢必引發監管關注。因此,只嚴退市制度,不收緊借殼上市,成效或事倍功半。”上述券商相關負責人進一步強調。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