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與非二元性別者的身體,可以說是社會上最具話題性的場所,它關乎身體印象、社會性別、性、生育權利、暴力與健康等多個主題。澳大利亞作家露西亞·奧斯本-克勞利(Lucia Osborne-Crowley)在2019年的《我選擇埃萊娜》(I Choose Elena)這部極具衝擊力的回憶錄裏就考察了這些主題,並回顧了她自己在青少年時期遭受暴力強姦,因此多年蒙受慢性病、焦慮和飲食失調症之困擾的經歷。
奧斯本-克勞利在她的第二本書《我的身體隱藏着你的祕密》(My Body Keeps Your Secrets)裏繼續了對上述一系列話題的探究——只不過這一次,除了講述自己的故事之外,她還進行了一百餘次訪談,旨在揭示女性與非二元性別者是如何被定義以及爲自己的身體而鬥爭的。
她訪問的人羣大都有着被暴力、頑固守舊的心態以及羞恥困擾的揪心經歷,但從其中我們也能看到勇氣、開拓精神與力量。奧斯本-克勞利對她的這些信源有着深切的關懷,她態度鮮明地致力於保障這些人講述自身故事的空間,而非讓壓迫着這些人的體系(警察的報告、新聞乃至於社交媒體)發話。例如,一個名叫羅萬的年輕人因飲食失調症住進了醫院,院方要求病人在用餐完畢前不得離開餐桌,旁邊還有一名護士刻意在他們面前浪費食物,對他們進行嘲弄。另一位受訪的年輕女子對自己的身體抱有強烈的焦慮,而這令她陷入了某些虐待性的關係。
這些故事共同拼出了一幅真實的圖景,表現出了創傷經驗的複雜性與多樣性,爲在書中佔據着絕大部分篇幅的、出自奧斯本-克勞利的個人回憶增添了深度。不過,《我的身體隱藏着你的祕密》這本書並沒有以《我選擇埃萊娜》當中的洞見爲基礎,藉此踏入全新的領域——例如考察針對女性的暴力有何結構性的驅動力——它更像是某種對個人回憶錄的補遺,而沒有發展成自成一體的獨立論述。
《我的身體隱藏着你的祕密》
這可能是形式的問題。書的結構不甚有序,不時還任意延伸很遠。奧斯本-克勞利遊走於一個又一個的主題之間,而且經常回到先前的討論上,並沒有特別清晰的敘事路徑或故事主線。每一章皆是從訪談直接跳躍到作者本身的經驗,接着又大量引述原始資料,這就形成了一種學院腔、回憶錄和報道風格的混合體。這本書想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具體到每一個主題來說,它研究得又大都不算透徹(這些主題裏的每一個都足夠專門寫一本書來展開)。
另外還有焦點的問題。這本書偏重於討論創傷與不平等背後的社會與政治驅動力——毫無疑問,奧斯本-克勞利對於各種機構如何在兒童的着裝上助長了性別刻板印象,或者醫療系統裏結構性的性別不平等之類問題的觀察的確是到位的。但她用以支持自己所設定的核心論題的理據還稍顯不足——即創傷經驗對於倖存者的身體具有生理性的、可感知的影響——很多時候她都未能呈現出故事的全貌。
在刻畫男性氣概時,她將其定義爲被性慾所驅使的統治慾望,她的論述屢屢有簡單粗暴之嫌,且忽視了男性經驗裏的性別規範與創傷也可能成爲男性施暴的驅動力。此外,她在探討慢性病時提出,自體免疫狀況(auto-immune conditions)是心理創傷在生理上的具象化。她花了不少的篇幅書寫自己的子宮內膜異位症,主張這種狀況對某些受害者而言乃是爲外部創傷所激發的。在考察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和陰道痙攣的狀況時,她藉助的透鏡也依舊未變:這些都是侵害與創傷經驗的直接後果。
事不湊巧,許多患有上述疾病的女性並沒有相應的心理學關聯,但這些更爲直接的女性經驗卻沒有得到應有的考察。我也患有非常類似的疾病,某一次的病情甚至和她所寫到的如出一轍,但好在沒有施暴、侵害或創傷之類的經驗。她太過依賴於自己的核心論題,如此一來便有爲歷史上的刻板印象張目的風險,即女性的慢性病都是由心理負擔導致的(psychosomatic),而這看起來與她寫書的初衷背道而馳。
《我的身體隱藏着你的祕密》這本書引人入勝且一針見血,充分表現了作者的才智與天分,但作爲一本單純自傳性作品的研究性續作而言,它的紮實程度還有待提高。話說回來,不可否認的是,就那些被邊緣化的性別不平等經驗而言,奧斯本爲提高其社會能見度做出了莫大的貢獻,僅憑這個事實,這本書就是值得一讀的。
(來源: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