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如何講述自己的愛情,是按照電影小說還是根據內心感受?

亞太日報

text

想象兩對情侶,各自在家吃晚餐。第一對情侶整個過程中都在撫摸對方的頭髮,親暱地呼喚對方的暱稱,用餐結束後,他們還會隔着餐桌十指緊扣,深情地凝視對方的眼睛,最後還要雲雨一番。而另一對情侶吃得很安靜,幾乎不說話,吃完就把碗碟放進洗碗機裏,然後他們就坐在同一間屋子裏,各自看書。

這兩對情侶都彼此相愛,只是表達方式不同。墨爾本大學哲學家凱倫·瓊斯對這個現象有一洞見,她說愛是一種依賴解讀的軌跡,軌跡就是過程。人並不會真的愛上稍縱即逝的瞬間,同樣,人的職業與愛好也不是瞬時的存在。事實上,稱之爲愛的那個心動瞬間取決於在那之前發生的事,或者在那之後將要發生的事——就像稱某個人爲作家或編織匠人的瞬間。

從這種意義上說來,愛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片段。每個行爲都要結合當下正在進行的敘事來看,才能體現出行爲的意義。同樣的行爲在不同的敘事中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意義。舉個例子,對於第一對情侶來說,分開來坐、各自閱讀可能與愛的表達完全相反——可能意味着關係破裂了。然而,對於第二對情侶來說,這可能就是他們對於如何共度夜晚最完美的想象。

我們共同書寫着我們的愛情故事,並在這些敘事中賦予行爲以意義。

在整個敘事中,特定事件是相互關聯的。考慮到其他方面——比如二人已經同居多年,或者喜歡相互分享對書的熱情——與伴侶一起安靜地閱讀可能是你們戀愛關係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這件事象徵着你對伴侶的愛,從而變得更有意義,因爲你們對這段關係的理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你們二人所獨有的。這就是爲什麼你在伴侶身邊安靜地讀小說可以是愛的表達,而在同事旁邊沉默地讀法律文件就不是(除非你的同事正巧也是你的愛人,而且你的工作敘事下還同時交織着愛的敘事)。

這種分析聽起來簡單,事實卻並非如此。在任何一種關係中,都有好幾種不同層級的敘事在同時運行,我們還要意識到我們以爲是共通的理解其實可能並不是。通常,我們每個人都要通過三個層次的敘事才能完成對愛情的概念化理解。密歇根州立大學哲學家希爾德·琳德曼指出,整個社會共享着某些與特定行爲相關的敘事。例如,在2014年出版的《約束與放手》( Holding and let Go )一書中,她解釋說,懷孕與特定的飲食、在社交媒體上發帖,還有閱讀育兒書籍有關聯,這些都是懷孕這個敘事中人們期待會看到的事件,一定程度上來說,是社會造就了這樣的敘事。

我們的某些行爲慣例也與我們從文化中汲取的愛情敘事息息相關 圖片來源:Esther Ann/Unsplash

同樣,我們的某些行爲慣例也與我們從文化中汲取的愛情敘事息息相關——通常來自於流行文化。其中可能包括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比喻、迪士尼公主的故事,或者責任與愛情之間的拉扯。回想一下1942年影片《卡薩布蘭卡》中對幸福時刻的懷念,所有的美好都蘊藏在亨弗萊·鮑嘉的這句臺詞中:“我們永遠擁有巴黎。”當我們從小說走向現實的時候,這樣那樣的故事,有助於塑造我們對愛的理解。我們也有屬於我們自己獨特的關係敘事,這是一種“我們敘事”(we-narrative),該詞由孟斐斯大學的哲學家德博拉·托勒弗森和肖恩·加拉格爾在2017年提出。戀愛關係中的“我們”指的就是身處關係中的人。每一段戀愛關係都有着獨一無二的“我們敘事”,這種敘事由戀愛關係所塑造,同時又反過來塑造着關係本身。例如,“如何相遇”的背景故事就可以塑造人們對戀愛關係的定義。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我們敘事”,特定的行爲也造就了獨有的習慣和期望,比如對肢體親密程度的不同期待,也讓關係與關係之間形成了差異。

最後,還有自我敘事。大多數人一生中都會有不止一段戀愛關係,而那些各不相同的“我們敘事”也讓我們學會了定義什麼是愛,什麼不是愛。它們塑造了我們的期待,但也可以作爲日後的標杆,我們可能會希望再找到某種“我們敘事”,又或者是明確想要避開它。

融合之下,我們就能得到個人的解釋框架,這個框架定義了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哪些行爲可以算作是愛。我們通過扮演文化故事、個人故事來理解愛情是什麼。生活在同一社會中的人會接觸到類似的社會故事,他們的人生軌跡也有很多相似之處(成長、步入社會、在一段或多段互惠發展的戀愛關係中尋求滿足)。但個體差異依然存在,並且可能成爲誤解、不安和失望的根源——例如,對方希望有更多肢體上的親密接觸,而你的期待值較低,反之亦然;又或者伴侶所期待的性愛和情感上的排他性與你的敘事相沖突。如果兩人的敘事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期望,失望與怨恨幾乎是不可避免。

愛情沒有簡單的準則。但或許,只要我們認識到共有和不同的敘事多大程度上塑造了我們在愛情中的期望,就可以避免最糟糕的結果。又或者,我們有哲學上的責任去審視我們的敘事多大程度上是由歌曲、電影和情景喜劇中簡單粗暴的愛情觀所塑造的——即使我們誤以爲自己凌駕於這些陳詞濫調之上。無論如何,僅僅意識到我們身處於複雜的愛情敘事網絡之中是不夠的,我們還要確保真的在共同創作“我們敘事”。我們所愛之人不僅是角色,也是創作者,書寫着我們共同的故事。爲了更好地愛對方,我們應該尊重這一點。天上不會掉下一個完美匹配的另一半,如果戀愛中的雙方都試圖講述不同的故事,這份愛情就難以健康發展。

本文作者Pilar Lopez-Cantero系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哲學講師,研究倫理學與道德心理學,尤其是人際關係、敘事與自我概念。

(來源: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