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一箇中國”政策的兩面性

亞太日報

text

在中美關係中,“一箇中國”一直是中美兩國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在拜登新政府上臺後,儘管坊間有各種說法稱拜登政府依然會支持“一箇中國”政策,但未見其正式表態。直到當地時間2月3日,當有記者在記者會上問到美國是否仍支持“一箇中國”政策時,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特別說,他需要“在這裏非常小心謹慎地使用措辭,是的,我們的政策沒有改變……拜登政府支持‘一箇中國’政策”。該發言人的措辭特意強調了“小心謹慎”,似乎在傳達美國新政府在中美關係和兩岸問題上的某種清晰態度。

不過,這裏有個必須指出的問題是,美國的“一箇中國”政策和中國一直堅持的“一箇中國”原則,其實是有明顯區別的。對中國來說,“一箇中國”原則是既定的基本原則,是堅定而不會改變的,其含義是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對美國來說,其宣稱的是“一箇中國”政策,即延續了其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與臺灣關係法》,以及所謂的對臺“六項保證”中的一些表述和“長期承諾”。相比於“原則”,“政策”實則是一種具有彈性的用語,甚至包含了未來變數的可能性。

目前,中美兩國關係正處在戰略觀望期。不久前,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一次對外講話中已闡釋了中方的觀點,並強調了中方在臺灣問題這一核心利益上的關切,同時也是呼籲中美兩國關係能夠重新回到建設性和可預期的軌道上,不再像特朗普時期充滿對抗和衝突。但拜登政府上臺後,在一些動作上繼續踩“紅線”,臺海局勢似乎又有升溫之勢,美國海軍“羅斯福”號航母還經由巴士海峽進入南海區域。而美國此時的表態,體現出其明顯的兩面性。一方面,美方似乎在釋放善意信號,希望與中國重建互信,繼續在氣候變化等具有共同利益的領域推動與中國的合作。但另一方面,美方的對臺戰略也重新回到過去的“戰略模糊”,試圖繼續遊走於兩岸之間,以所謂“臺灣牌”來遏制中國發展。

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的對華戰略和政策出現明顯變化,衝突性和矛盾性增強,摩擦、起伏和衝突越來越成爲中美關係的常態,在外交、經貿、科技等衆多領域都出現了對抗和衝突,對中美關係造成了持續的損傷,並留下“後遺症”,其“一箇中國”政策也開始出現變化。尤其是在對臺政策上,特朗普政府先後簽署多項涉臺法案,不斷推動對臺軍售,在職官員訪臺等舉動,嚴重踩到中美關係的紅線,也使臺海局勢持續緊張,美國的對外戰略有“戰略清晰”之勢。而拜登政府上臺後,綜合拜登本人及其核心團隊成員布林肯、蘇利文、坎貝爾等人在外交政策上的觀點和表態,可以預期,未來拜登政府在外交上的主要目標是修復過去由特朗普時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孤立主義帶來的損傷,以實用主義爲原則,重視多邊主義,注重與盟友的合作,重返國際舞臺,重建美國的“全球領導力”。在對華政策上,未來的中美關係縱然不會像特朗普時期那樣矛盾紛爭不斷,但美國的對華遏制戰略亦不會削弱,將呈現出“接觸—遏制”、“競爭—合作”並存的狀態。在2月4日發表的首份外交政策演講中,在對華方面,拜登既認爲中國是美國最重要的競爭對手,同時也表示美國準備“在符合美國利益的情況下與中國合作”。

拜登政府上臺後,在兩岸關係上,預期其將重新回到“模糊戰略”。從美國國家利益考慮,追求自身的國家利益最大化始終是其政策的核心訴求,其在兩岸政策中的長期目標是維持兩岸之間“不統不獨不武”的分離狀態,使美國的力量遊離於兩岸之間,並以此實現最大程度上牽制中國的效果。不久前,其核心幕僚、哈佛大學教授格拉漢姆·艾利森就曾表示,拜登政府在兩岸政策上的挑戰在於如何找出一箇中美和兩岸之間都能接受的“新方案”,包括推動兩岸之間的中程協議或和平協議等。從美國的全球戰略角度出發,美國並不希望臺灣局勢的持續緊張。因此,拜登政府或推動執政的民進黨當局適時與大陸恢復開展務實交流與和平對話,以緩和臺海局勢。而經歷了這幾年來的緊張情勢後,除了少數政客,臺灣大多數的民衆也並不希望兩岸之間保持長期對立和劍拔弩張的態勢。而蔡政府後續將如何應承美方的訴求,適時緩和兩岸關係,將是未來臺執政當局需要考慮的。但問題在於,在民進黨一黨獨大、民粹當道的目前臺灣政壇,蔡政府有多少的轉圜空間,或真有多大意願,來改善兩岸關係?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