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親近科學的情感現實又骨感!”1月5日,在由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和中國平安在深圳舉辦的“2019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項目總結暨研討會”上,教育部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組組長、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院長顧建軍直言。
顧建軍教授2018年受教育部委託,對全國18個省份92所學校12929名大中小學校學生進行技術素養調研,形成了《大中小學生技術素養現狀調查》,裏面披露的現實值得關注:大中小學生對科普知識的掌握情況不理想,缺乏工農業活動的認知與體驗,技術設計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普遍偏低。“科普教育存在結構性缺陷,這一現象在鄉村青少年身上的體現尤爲明顯。”
從“三無”到種子計劃落地
開展科技教育尤其是提升青少年科技素養,是實現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的必經之路。平安“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啓動以來,已向雲南、廣西、河南、甘肅、內蒙、貴州等17個省份1000 所鄉村學校捐贈了近23萬本科學教本、6萬套實驗包,受益學生超過30萬人,竭力彌補城鄉學生在科技教育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
“這些年全國中小學對科技教育日益重視,然而,在科學教育體系的完備性、落實的普遍性、實施的科學性、學生髮展的實效性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顧建軍通過全國科技素養教育抽樣調研發現:有課程無教學、有教學無效能、科學與技術教育不協調的“三無”現象仍然存在。大部分學生認爲工程師“太辛苦”“又髒又累”“有時還有風險”。在小學生的興趣愛好抽樣調查中,電子遊戲佔49%,科技活動僅佔13.6%,手工勞動只佔6.2%。
顧建軍在研討會上公佈項目調研報告。
顧建軍提出,學生心中的技術世界大部分指向“技術之物”,各階段學生對“技術之爲”“技術之意”維度認識不充分,看待技術的視角具有一定侷限性。而鄉村學生由於資源匱乏、師資力量薄弱、家庭教育缺失等原因,情況更甚。“學生的科技素養水平與以科技爲主導的社會需求存在明顯落差,與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存在失衡。加強科技素養教育,尤其是加強鄉村青少年科技素養教育迫在眉睫。”
經過精心編寫和設計,一套覆蓋1-6年級,內容包含人工智能、生命科學、智能製造、航空航天、農業科學五大主題的全新工具書成爲鄉村孩子學習前沿科學的幫手。“資源包不是拿出來就用,要在做中學、做中思、做中悟。教材既是內容,又是方法,要教給學生思維、動手能力。”平安科技素養項目實施半年來,顧教授對受益學校進行跟蹤調研,發現開設最多課程是“動植物培育和觀察”,其後是智能機器人、無人機、3D打印等課程。
同時,他從470所受益學校收集的數據樣本顯示:48.5%的學生能夠以觀察和實驗所獲得的信息作爲證據來解釋日常現象;對於同一工程或者技術問題,42.6%的學生能提出3種以上解決方法;50%的學生在科學探究或工程設計活動中,能有效分工合作。
鄉村學生合力完成“智慧農場”實驗模型。
“這個項目對鄉村孩子的科技認知能力發生了靜悄悄的變化,學生科技情感和科技實踐能力都得到了薰陶,鄉村孩子也開始享有自己的科技教育時間和空間,這說明(科技)素養提升的資源建設和機制建設還有發展的空間”顧教授認爲鄉村孩子對科學知識表現出了強烈的好奇心。有了體系化課程,“種子”才能落地生根。“種子計劃”落地,1000所鄉村學校既是項目試點,又是探索鄉村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的經驗與樣本。“讓孩子們養成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習慣。”中國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在5日的活動中表達了他對鄉村少年的關注,平安未來將持續推動“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不斷開花結果。
科技素養提升計劃是一場接力賽
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最關鍵一年,要突出教育精準扶貧的着力點,用好線上線下課堂的方式,將有效公益資源投放到貧困地區最需要的地方。
作爲與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共同的項目發起方,中國平安1994年建成第一所平安希望小學,如今已有858所平安村校遍佈全國。“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也是平安在2018年初發起的“三村智慧扶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馬明哲表示,平安會利用“金融+科技”的力量和優勢,以智慧扶貧爲核心,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不斷創新教育扶貧模式,闖出一條鄉村教育扶貧的新路。
一批貧困地區小學成爲平安科技素養提升計劃的首期受益學校。據貴州省關心下一代委員會主任皮俊林介紹,2019年11月,貴州省59所項目學校的校長齊聚貴陽進行集中培訓,省教育廳要求各相關市、縣教育局和學校必須安排出課時和師資,落實科學課程,抓好實驗教學。
河南汝陽縣教體局教研室副主任呂鬆鳥說,當地教育局雖然通過行政方式推動,但項目申報不是硬塞強壓,而是各村小自主報名,目前全縣21所項目學校由教體局專門統一管理。“2019年11月平安的專家團隊來汝陽講課,全縣200多名老師涌進會場,在當地引起了轟動。”目前“汝陽科學素養提升羣”內共有166人,包括教體局相關負責人、受益學校校長、各校科學老師等,羣裏每天能看到全縣的項目實施動態,學生做實驗的視頻也會分享出來。“汝陽縣已經連續四年舉辦了科技節,今年藉着科技素養計劃的開展,第五屆科技節肯定會大放異彩。”呂鬆鳥說,“我們也希望在平安科技素養提升計劃的帶動下,總結一套地方科技教育的培養體系,做更大面、更長遠的規劃。”
孩子們根據課本及實驗包進行分組實驗。
現在,位於當地城鄉結合部的汝陽縣第五實驗小學明確每週上一節科技素養課,每兩週完成一個實驗,兩個月進行一次成果展示。很多家長還購買了科技工具,與孩子在家裏共同完成試驗。甘肅平涼市崆峒區草峯中心小學校長朱永說,科技素養課現在跟語數外一樣是主課,爲了讓全校科學老師互動,每週還設置了公開教學課。
通過企業+政府部門+鄉村學校等三方聯動機制,“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積極引入各方資源與智慧。80多歲的王乃彥院士爲此積極奔走,中科院、清華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80多所院校專家以及多位二三十歲的青年教師都在積極參與此項目,並通過線上公益平臺授課互動。截止到2019年底,平安“三村暉”APP在線公益培訓板塊開展的村教培訓錄播課程已累計在線培訓176.5萬人次、雙師課堂開展999次、3點半素質課堂開展735次。
在這場科技素養提升的接力賽中,顧建軍用一組數據直觀體現半年來的變化:86%的鄉村教師認爲科技素養項目對促進學生髮展發揮了重要作用;84%的學校開始有實驗室資源,73%的學生平均一週會參加1-2小時的科技類活;31.3%的學校開始設立智能機器人、無人機、3D打印機等前沿科技課程;。“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所以有這樣一個項目是有特別的意義”他還驚喜地發現,未來願意從事科技工作的鄉村學生比例從原先的不到10%提升至30%以上。
構建科技教育理論與實踐的“中國經驗”
“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課程也被外界視爲對標國際STEM教育的中國樣本。從簡單層面看,STEM分別代表了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學科;往深層挖掘,STEM教育主張讓孩子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要有創造性和創新性、有邏輯性的思考以及能更好地理解世界。科技素養計劃與STEM教育理念具有很強的共通性,以文字讀本配套實驗包,將知識與實踐有機結合科學,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強化科技思維建立、動手與協作能力的培養。
科技素養提升計劃的全套教材及實驗包。
另一個突出優點是,由於鄉村學校在科技耗材上普遍經費不足,無法做到每一所學校都建立科學實驗室,小型便攜式實驗包的出現就彌補了這點不足。學生除了課堂學習外,還可以將科技“帶回家”,學生可以自主性地學習和實驗,還能與家長一起享受科學親子時光,擺脫了以往在科學教學上的空間限制,相當於打造了一個個小的“流動實驗室”。
在顧建軍的構想中,第一版科技課程解決了從0到1,以後還將實現從1到100的升級。在體系化建設上,他希望納入國家人才培訓、科技發展整體人才戰略鏈條,並與國家課程相銜接,逐步形成從小學到初中、高中的完整體系,形成更精準的教育一體化建設,賦予更多的教育功能與實際價值。
在今年“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的工作規劃中,作爲發起方的中國平安將持續縱深推進,包括推動設定科學素養指數、建立行業標準,形成中小學科技素養教育白皮書等。“我們還將開展城鄉學校手拉手活動,今年寒假將舉行首屆青少年科技素養冬令營,把鄉村孩子邀請到北京和上海,與城市的孩子結對參觀實驗室、科技館、名校,與科學家、教授面對面。”中國平安品牌宣傳部總經理、扶貧辦常務副主任陳遙說,冬夏令營將給鄉村青少年打開一扇新窗戶。在5日的研討會上,深圳市前海港灣學校、龍華區第二實驗小學、東方英文書院分別與河南、廣西、甘肅的鄉村學校結成對子。
平安集團黨委副書記孫建一向城鄉結對學校授牌。
“通過科技教育的體系性設計,借鑑國內外科技教育的有益經驗,爲學生形成積極科技情感、較強科技能力、良好科技態度和優秀品質,爲實現孩子們的科技夢打好基礎。”顧建軍希望,“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能爲構建科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體系積累“中國經驗”、打造“中國樣本”,
從最初的的校舍等硬件援建,到之後注重校長老師培訓等軟實力提升,再到推廣“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的智慧升級,中國平安不斷創新教育扶貧模式,在探索中沉澱,在沉澱中深耕,將爲推動科教扶貧事業,助力國家脫貧攻堅戰略取得全面勝利做出應有的貢獻。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