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成爲旅遊經濟的“黑天鵝”。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從湖南、廣西、雲南、廣東、江蘇等地瞭解到,新冠肺炎疫情對各地旅遊經濟的破壞力遠超非典、南方雨雪冰凍災害、汶川地震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隨着行業經濟效益斷崖式下跌,很多旅遊企業和從業者陷入低收入、零收入乃至負收入困境,局部地方財政和脫貧攻堅等重要領域也深受影響。旅遊業抗疫將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化解危機需各方共同努力。
旅遊業受重創
“從疫情發生到‘五一’黃金週,我和老公3個多月總收入只有11000元左右,過去這個時期月入超2萬元。”張家界“金牌網紅導遊”、湖南省“百優工匠”肖玉姣說。
南方的暮春、初夏,是一年中最適合旅遊的時節。但本刊記者“五一”前走訪張家界發現,往年穿梭街頭和景區的旅遊大巴並不多見,四處有苦苦攬客卻往往一無所獲的導遊,景區、酒店多在半價促銷,生意十分清淡。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五一”黃金週,全國國內旅遊共計接待總人數1.15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75.6億元;而去年“五一”假期,全國共計接待國內遊客1.95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176.7億元……
作爲國內風景名勝旅遊的重要名片,張家界“五一”期間客流量有所回升,但75.8萬人次的旅遊總人數仍同比下降45.76%,6.1億元的旅遊總收入,同比下降56.97%。
張家界市旅遊協會旅行社分會祕書長李平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今年“五一”一些旅遊景點的“火爆”,只是相對疫期而言;數據“創新高”,只能“環比”,沒法“同比”。
“疫情發生前,每年來張家界的國內遊客有600萬人以上,境外遊客去年達到創紀錄的130多萬人。現在,國內遊大幅減少,境外團則‘清零’。”張家界市文旅廣體局副局長曾韋棟說。
受景區限流、暫停跨省旅遊等政策、部分旅遊景點尚未開放、全球疫情形勢嚴峻、民衆懼疫出行意願不強等因素影響,全國一些主要旅遊目的地,幾乎都是類似情況。
“灕江遊從3月下旬開始恢復,但到4月上旬桂林基本沒有旅行團,外賓市場完全停擺。”擁有全國“誠信之星”等榮譽稱號的廣西桂林導遊劉萌剛等人告訴記者。
桂林導遊陽秋燕等人介紹,“五一”期間桂林一些景區出現了久違的“旅遊熱”,但遊客中本地人多、自駕遊多,總體消費不夠多,“行業停擺”狀態尚未扭轉。
中部某旅遊大省文旅部門4月初的一項調查顯示,全省414家景區春節黃金週期間總收入、營業收入、總遊客量同比下降超9成;今年一季度,旅遊景區預計損失53.09億元,總利潤同比下跌124.07%。
面臨“活下去”考驗
廣州金馬國際旅行社CEO曾卓民等人說,疫情發生以來旅遊骨幹企業一方面收入急劇減少,另一方面維護、防疫、物流和用工等支出負擔很重,“沒收入反而倒貼錢”,“活下去”成爲考驗。
中國作爲世界跨境旅遊重要的客源地和目的地,無論是國內疫情還是海外疫情嚴重時期,出境遊和入境遊都備受打擊。
江蘇一家國際旅行社過去境外遊每年接團達19萬人,今年他們一方面要爲國內參團的成千上萬顧客退錢,一方面,提前預購的境外酒店、機票、景區門票等成本無法收回,“兩頭擠壓”。
李平說,春節期間,張家界旅行社退掉6988個團、涉及13萬餘人,金額達1.529億元,超1/3費用需旅行社自己墊付。
張家界天門山公司副總經理劉寶華介紹,5A級景區天門山停業期間公司要發放600多名員工的工資,承擔維護和利息等固定費用;景區3月份開放後,還要增加大筆運營費用,其中索道電費支出每天就達三四萬元。“每天需要至少5000名遊客進山才能保本,遊客量上不去,企業運營十分艱難。”
除景區、旅行社,旅遊產業鏈上的飯店、文化主題公園、郵輪公司等,幾乎全都屬於疫情經濟影響“重災區”。
很多受訪者認爲,旅遊業涉及面廣、從業者多、上下游產業鏈“捆綁性”強,“冷啓動”困境導致的各類風險正在顯露苗頭。
一方面是基層生存困境。
記者走訪發現,長時間行業困境,導致部分基層旅遊從業者生計受到很大影響。
華南沿海一家旅遊企業負責人說,公司不得已關閉了近半數門店,對在職職工每月只發1000至2000元不等的生活費。
“今年‘五一’黃金週,經營業績不理想。”李平介紹,“五一”期間張家界9800多名導遊中只有約800人接到了生意。全市旅行社行業200多個法人單位,只有100多個勉強復工復產……
一些資深導遊說,很多同行自我定位爲自由職業者,一些人連五險一金都沒有,斷了收入後,如找不到新生計將面臨生存危機。
一方面是局部金融風險。
有受訪者告訴記者,旅遊項目尤其是高端旅遊基礎設施項目投入成本高,遭疫情重擊後,項目投入越大損失越大,特別是一些“加槓桿”的企業,不僅自身難保,還可能觸發局部金融風險。
中部某省一家由民營企業投資6億元建設的冰雪項目,去年12月開張僅一個月即關停。要保持積雪不化,僅電費每天就要花費七八千元。加上鉅額銀行貸款利息等固定費用,這個企業已瀕臨絕境。“投資人把原本掙錢的藥店和私房、私車全搭進去了,如果不能儘快走出困境,銀行也會受到連帶影響。”一位瞭解這家企業的當地旅遊業界人士說。
上述情況,在旅遊行業運輸、演藝、商超、文創、酒店和主題公園等領域,都不同程度存在。
旅遊業困境對地方財政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在中部一個山區縣,一位風景名勝區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個景區去年爲縣裏貢獻約3億元的財稅,成爲全縣財政支柱。“這一塊不能丟,也丟不起啊。”
一座旅遊城市文旅部門負責人說,去年我國旅遊業收入在GDP中的佔比達10%以上,全國有大約20個省份將旅遊作爲支柱產業之一。很多旅遊城市,財政收入有半數左右甚至更高的比例來自旅遊業。目前狀況若持續,將導致相關地方“錢袋子”受影響。
旅遊業受重創還掣肘脫貧攻堅。
受益於發展生態、休閒或度假旅遊,部分風景秀麗的貧困地區近年實現了脫貧奔小康。此次旅遊行業遭疫情重創,對這些地方造成不利影響。
武陵山區貧困地區的一個山村,土家吊腳樓成片,古老風雨橋美不勝收,近年成爲熱門景點。“今年有幾個月沒人來,村裏農家樂、民宿絕大部分停業,餐飲、停車、住宿、導遊等收入大幅減少。將來水果等土特產上市,旅遊再不恢復就麻煩了。”當地村支書說。
中部某景區一位建檔立卡貧困戶告訴記者,他近年在一家景區酒店做服務員,去年本已實現脫貧。“疫情一來,酒店每月只發500元的伙食補貼。”村委會籌資給他和有類似情況的貧困戶每戶發了兩隻仔豬,幫助他們靠養豬來保障全家人均年收入不低於4000元的脫貧底線。
“我希望旅遊早點恢復,能再靠在酒店上班拿到以前4000元的月薪。”這位貧困戶說。
紓困解難呼聲高
記者從湖南、廣西、雲南、廣東、江蘇等地旅遊業界人士處瞭解到,針對疫情衝擊,各地都在緊急出手救市。各地文旅部門和相關行業協會、大企業,強化推廣,激發國內遊意願;多地還採取對旅遊企業降低貸款利率、退還旅行社保證金、緩繳五險一金、獎勵旅遊業生產自救、協助減免租金等措施,幫旅遊業解燃眉之急。
但旅遊業界對行業恢復前景抱謹慎態度。多位受訪者認爲,在海內外疫情徹底得到控制、社會恐疫心理徹底消除、宏觀經濟徹底企穩回升之前,旅遊業可能會在較長時期內處於“低水平運行狀態”。他們建議,國家和地方針對旅遊業,還應在如下方面有“一盤棋”的扶持政策:
一是合力幫扶。張家界市旅遊協會導遊分會會長劉洋認爲,解決眼前和長遠問題,關鍵在於提振社會消費信心。建議針對社會普遍存在的恐疫心理,配合國家推動疫情防控結合旅遊復工復產戰略,在疫情控制比較好的地方、領域和層面,放開旅遊交流限制,逐步恢復旅遊信心,促使市場需求側逐步回暖。
針對導遊羣體中的特困人員和家庭,要在充分摸底調查基礎上給予幫扶保障。針對目前旅遊從業人員普遍缺乏未來預期和存在羣體性焦慮這一問題,劉洋、肖玉姣等人建議,主管部門可以幫助旅遊企業開展心理諮詢講座、開展心理問題診斷、提供免費體檢。
二是金融活水。建議啓動信貸審批綠色通道,簡化業務流程,適度放寬對“旅遊重災區”行業企業的貸款條件,投放必要的信用貸款;對“重災區”行業企業的存量和增量銀行貸款,按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計息或適當下浮,減免金融服務手續費;對存在續貸還本的受災企業,適用相對靈活的展期方式;建立線上續貸機制,如因疫情影響導致貸款逾期,可合理調整有關貸款分類評級標準;支持融資擔保機構開發鼓勵針對中小旅遊企業的金融創新和服務,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中小企業降低綜合費率等。
三是稅費減負。對旅遊企業實施稅費減負;加快增值稅留抵退稅辦理;針對旅遊行業存在的“上年收款、下年開票”等特殊現象,出臺措施避免出現企業“無收入也要納稅”問題出現;對旅行社,暫時全額或部分退還現有繳納的旅遊服務質量保證金,並對各項費用清理減負。
四是收費緩免。對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可採取先緩繳,後足額補繳的社保政策;返還部分或全部失業保險費;對在疫情停工期間組織職工參加線上職業培訓的旅遊企業進行相應補貼扶持。
張家界市旅遊協會會長鄭亞平等人說,旅遊經濟恢復要靠各方扶持,但關鍵還靠企業和從業者自身——引導企業通過低谷期提前謀劃、創新產品和業態等,以疫情防控爲切入點,抓緊儲備一批與健康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疫後”即可推進實施的重點項目,迎接旅遊“行業春天”的到來。
“旅遊是個敏感但生命力頑強的行業。”肖玉姣說,“雖然新冠肺炎疫情破壞力前所未有,但我依然相信,只要景區山沒垮、水沒斷,旅遊的腳步就不會停。”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