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將揹負沉重的疫情包袱跨入2021年

亞太日報

text

2020年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一年。和歐美大部分國家一樣,法國也是疫情的重災區,一年中疫情起伏不定,總統馬克龍近期也確診感染新冠肺炎而被隔離。法國將揹負沉重的疫情包袱跨入2021年。

12月17日,法國總統府愛麗捨宮發表公報宣佈,馬克龍總統“在出現初步症狀”後接受新冠肺炎檢測呈陽性,他將根據國家規定,自我隔離7天。愛麗捨宮的公告補充說,馬克龍現在巴黎郊區凡爾賽的拉朗特納總統別墅實行隔離,隔離期間將繼續遠程工作和開展活動。由於遭受感染,馬克龍原計劃對黎巴嫩的訪問等外交活動已經取消。

18日,馬克龍再度露面,在社交媒體上發佈了一段3分鐘的視頻通報自己的狀況。馬克龍在視頻中顯得有些疲憊,語速也緩慢,他表示自己感覺良好,不過仍有症狀,包括疲勞、頭痛和乾咳。他在視頻中向國民呼籲:“所有人都可能感染新冠病毒。我已經做好防護措施——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塗酒精消毒水,但我還是感染了。”他呼籲民衆一定要加強防護,在新冠病毒面前沒有人能倖免。

據報道,馬克龍夫人布麗吉特沒有被感染,但也實行自我隔離。人們不禁要問,疫情發生以來,法國政府號召國人採取一系列嚴格的防範措施,如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消毒等。作爲總統,馬克龍個人的防範應當十分嚴格,爲何還會感染呢?

法國衛生部長韋朗給出的答案是,總統很有可能是12月10日參加在布魯塞爾召開的歐盟理事會峯會時被感染的。另一位參加此次峯會的領導人,斯洛伐克總理馬托維奇18日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消息,確認自己感染新冠病毒,這證實了歐盟10日的峯會的確是個重要感染源。

根據公開影像資料發現,歐盟峯會的會議過程中存在許多防疫漏洞。比如,法國《巴黎人報》報道,當天的峯會特別舉行了紀念法國前總統德斯坦的默哀儀式,在默哀時,到場的25個國家領導人裏有20個人沒有戴口罩。還有照片顯示,領導人私下交談時雖然都戴了口罩,但沒有遵守“社交距離”的要求,幾乎都在彼此觸手可及的距離內進行討論。

馬克龍出席布魯塞爾歐盟峯會期間,與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葡萄牙總理科斯塔、比利時首相德克羅、盧森堡首相貝泰爾因等共進過午餐。在巴黎,他接待過到訪的埃及總統塞西。馬克龍遭感染後,有關機構或國家紛紛對相關領導人的健康狀況進行了檢測並採取隔離措施。

馬克龍被感染的消息傳出後,輿論對法國防範疫情的措施提出質疑。路透社的評論指出,馬克龍很早就在社交中實施合十禮,但在抗擊疫情近一年後,他卻顯露出放鬆防備的跡象。今年3月,在宣佈全國進入封鎖狀態的前幾天,馬克龍在巴黎接待西班牙國王和王后時,用印度的合十禮取代了傳統的握手。6月份在倫敦,馬克龍與英國首相約翰遜接觸時也保持了社交距離。但是到了10月份,馬克龍宣佈法國第二次進入封鎖狀態後,他在遵守社交距離上卻出現了鬆懈。有照片顯示,馬克龍在愛麗捨宮庭院裏會見經合組織祕書長古利亞時,熱情握手並擁抱這位70歲的官員。疫情尚未結束,但馬克龍卻迫不及待地恢復了與客人肢體接觸的習慣。

路透社17日發表的題爲《從鞠躬到握手,馬克龍是如何在保持社交距離問題上懈怠的》的報道指出,儘管政府要求民衆在年底聚會中人數不超過6位,但馬克龍在愛麗捨宮同大約20位議會領導人共進午餐。政策制定者不能帶頭嚴格執行規定,怎麼能讓廣大民衆心服口服地執行呢?更何況,戴口罩、減少外出和聚集等本來就在民衆中有極大爭論,現在連總統都不嚴格遵守,政府的規定只能是一紙空文。法國抗擊疫情的有效性更是大打折扣。

馬克龍這些“違規”的行爲也折射出法國抗擊疫情多次出現反覆的複雜性和艱鉅性。

今年春季,新冠病毒襲擊全球,歐洲成爲重災區。最初法國在強調治療和預防之間爭論不休,“重治輕防”耽誤了抗擊疫情的寶貴時間,導致疫情急轉直下。3月12日和17日,馬克龍連續兩次發表電視講話,宣佈了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3月17日全法國進入“封城”模式,全體民衆被嚴格限制出行。法國的“封城令”並未有效遏制疫情。5月9日全國入院治療的感染者總數達到95829人,死亡人數爲26310人。國民議會通過決議,延長衛生緊急狀態兩個月,以應對愈演愈烈的疫情。

進入10月,第二波疫情襲擊歐洲,法國單日新增病例數量不斷創出新高。 10 月28日晚,馬克龍宣佈法國從10月30日起重新實行封鎖措施,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迅猛反彈。

儘管採取嚴格防疫措施,但疫情依然蔓延,沒有絲毫收斂的跡象,馬克龍遭感染對廣大民衆來說無疑是個令人擔心的消息。人們盼望聖誕節假期能夠過個平安除夕夜,看來這個希望變得愈加渺茫。

2020年對馬克龍總統來說是個沉重打擊,新冠肺炎疫情把政府攪得焦頭爛額,不僅迫使馬克龍把其雄心勃勃的改革計劃擱置起來,而且必須面對疫情導致的經濟大滑坡,抗擊疫情和經濟復甦成了馬克龍政府的兩大課題。

在馬克龍隔離時發佈的那段視頻中,人們看到他滿臉的倦容,可以想象的出,他治下的法國正步履蹣跚地邁向2021年。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