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大流行疾病,會是它嗎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 | 丹瑋

美國馬薩諸塞州地方媒體MetroWest Daily News早些時候刊登了傑夫·赫什(Dr. Jeff Hersh)對猴痘及其成爲下一次大流行的可能性的一些看法。

專家認爲,猴痘的傳播機制是其引起大範圍流行的可能性較小的重要原因。首先,猴痘屬於正痘病毒,與天花、牛痘和牛痘(用於製造天花疫苗的病毒)相似,但與水痘沒有任何關係,這種正痘病毒足以對天花產生免疫力,但不會引起疾病。之所以被稱爲猴痘,是因爲1958年首次記錄的病例發生在丹麥爲脊髓灰質炎研究而飼養的猴子身上。但事實上,非洲等地的齧齒動物或小型哺乳動物,如某些松鼠、大鼠、睡鼠等,都可能成爲這種病毒的宿主,雖然通常沒有任何症狀,但有傳播到其他動物或物種身上的可能性,從而導致大規模爆發。據統計,美國在2003年就發現過猴痘的首批病例,按照當時的醫學記載,土撥鼠是病毒攜帶者,因爲它們與其他作爲外來寵物(如從非洲運來的哺乳動物)共用了籠子,接觸人類後又將疾病傳播給了人類。80ed0f31c7810f8638e835fca3c3093b.jpg

猴痘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傳播,即包括動物與人之間,也包括人與人之間。常見的傳播方式和途徑有三種。第一種是最爲常見的傳播途徑,即直接接觸皮疹皮損滲出的液體中的病毒或某些身體分泌物。這種傳播方式主要是通過直接接觸感染者(或攜帶病毒的動物)的體液或通過接觸已被病毒污染的物體或材料(猴痘可以在物體表面存活15天)而達成的。第二種是與感染者進行長時間、近距離的親密接觸,即直接吸入感染者的呼吸顆粒,但並不需要被認爲是可以通過空氣傳播。第三種就是孕婦傳染給胎兒。

據觀察,雖然一些感染猴痘的患者可能不會出現症狀,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患者是否會進行傳播。但目前看來,病毒從無症狀人羣中傳播並不是其傳播的主要途徑。在出現症狀的患者中,通常在感染後3至21天(潛伏期)開始出現“流感”症狀,包括髮燒、頭痛、腺體腫脹、肌肉疼痛、疲勞或其他非特異性症狀,但不是每個患者都會出現這種症狀,有些患者只是出現皮疹。猴痘皮疹呈現水泡或丘疹樣膿皰,可能會出現在身體的任何部位,但通常在這些其他症狀後1至10天才開始出現。

雖然目前還沒有針對猴痘的特定治療方法,但專家正在研究幾種抗病毒藥物,以確定它們是否安全有效。對大多數患者來說,猴痘的症狀可能會在2到4周內自行消失。目前,美國的猴痘死亡率僅低於1%。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已批准了一批預防猴痘的疫苗主要被用於高風險人羣,特別是那些可能接觸過猴痘患者的人羣。被感染的患者被認爲具有潛在的傳染性,直到他們的所有病變都結痂脫落,“正常皮膚”重新生長後纔算恢復。

(來源:亞太日報 APD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