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政策收緊、緊急下架互聯網存款產品、“毀三觀”的借貸廣告被詬病後,金融科技公司開始調降互聯網信貸產品授信額度的消息,再度引發關注。
日前,多名網友在社交平臺上曬出截圖稱,自己的花唄額度突然被調降,“額度直接降了一半”、“一萬多元被降到了3000元以下”。對此,螞蟻集團23日回覆稱,花唄近期正在調整部分年輕用戶的額度,倡導更理性的消費習慣。花唄方面表示,年輕用戶剛步入社會,需要金融工具來週轉日常開銷,但花唄也會充分考慮到他們的消費及還款能力,謹慎授信額度。
記者注意到,幾乎與花唄調降額度同一時間,另一主流互聯網貸款產品“微粒貸”也傳出降額的消息。
用戶近日反饋稱,收到微衆銀行旗下微粒貸推送的“額度調整通知”,內容顯示:微粒貸額度將於2020年12月26日下調至20萬元,已有借款不會受到影響。而此前微粒貸提供個人最高30萬元授信額度。對此,微衆銀行表示,據《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相關規定,爲促進業務平穩健康發展,微衆銀行微粒貸產品個人消費貸款授信最高額度將調整至20萬元,微衆銀行將一如既往地爲普羅大衆提供方便、快捷的普惠金融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早前,監管人士曾點名花唄、白條等產品,並直指金融科技公司存在過度授信、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問題。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局長郭武平11月初發文表示,金融科技公司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亂象更加值得高度關注。與持牌金融機構相比,金融科技公司更加依賴購物、交易、物流等行爲數據,更多依據借款人的消費和還款意願,缺乏對還款能力的有效評估,往往形成過度授信,與場景誘導共同刺激超前消費,使得一些低收入人羣和年輕人深陷債務陷阱,最終損害消費者權益,甚至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危害。
東吳證券研究所分析師馬祥雲指出,目前互聯網巨頭以“火車頭效應”帶動下沉市場信貸規模過快增長,本身就是風險敞口,畢竟信貸業務本質上不可能脫離週期波動,金融科技也無法擺脫金融規律。從監管者視角來看,互聯網貸款業務風險核心在於規模龐大、風控過於集中,更重要的是,互聯網主導風控、傳統金融機構承擔資本的模式下,客觀上形成風險轉移。
實際上,針對上述各風險點,2020年7月,銀保監會出臺的《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下稱《辦法》) 就已明確規定,互聯網貸款應當遵循小額、短期、高效和風險可控的原則。單戶用於消費的個人信用貸款授信額度應當不超過人民幣20萬元,到期一次性還本的,授信期限不超過一年。
《辦法》還提出,規範互聯網貸款業務合作機構管理,包括但不限於互聯網貸款限額、與合作機構共同出資發放貸款的限額及出資比例、合作機構集中度、不良貸款率等。
馬祥雲分析稱,在此背景下,明年針對行業的監管政策可能邊際收緊,頭部平臺的貸款規模可能下降。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