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 面對中國,這個作妖兒的歐洲小國“跪”了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 艾仁

“跳樑小醜”立陶宛本想憑藉美國這座“靠山”在“反華”道路上一展強姿,但不到兩個月,這個波羅的海小國就有些撐不住了,開始承認以“臺灣”爲名設立所謂“代表處”是個錯誤。

當地時間4日,立陶宛總統瑙塞達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立陶宛的錯誤不在於開設辦事處,而在於名稱,這個名稱對中立關係產生了巨大影響,而現在立陶宛“不得不處理後果”。瑙塞達還不忘給自己“開脫”,強調名稱的選擇沒有與他協商。

自去年11月不顧中方反對允許臺當局以“臺灣”名義設立“代表處”以來,立陶宛政府一直自我“洗腦”說中國市場不重要,也不用擔心中國的經濟制裁,因爲立陶宛對華貿易額只佔該國貿易總額的1%左右。然而,事情的發展遠超乎他們的預料。

立陶宛的對外貿易基本上依靠歐盟,而歐盟的企業與中國有着密切的合作,比如德國的精密儀器等非常依賴於中國市場。一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個是人口僅有約280萬的歐洲小國,許多歐洲企業爲了自己的利益而紛紛與立陶宛企業斷絕聯繫可謂再正常不過了。結果,在立陶宛企業越來越響亮的抱怨聲中,立陶宛政府的支持率一路下滑。

面對危機,包括總理希莫尼特在內的一些立陶宛政客並沒有“服軟”,而是指責中國“小題大做”,對立陶宛施加“經濟脅迫”。然而事實是,臺灣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設有代表處,包括美國、德國等強國,但名稱都是“臺北”而非“臺灣”,其中的深意立陶宛政府不可能不懂,更別說中國政府已警告過其多次。既然明知故犯,就要做好“捱打”的準備,不是嗎?

立陶宛當然想向歐盟和“老大哥”美國求助,但深陷疫情泥潭和能源危機的歐盟還想靠加強與中國經貿合作來拉動歐元區的整體經濟復甦,只能叫立陶宛“耐心等待,半年起步”,追求“美國優先”的美國更不可能爲了一顆毫無影響力的棋子而與中國鬧掰,只能口頭上予以支持。

在國際上求助無門的立陶宛政府在國內也飽受批評。該國國內第二受歡迎的政客、“立陶宛社會民主黨”領袖布林凱維丘特公開批評政府的對華政策“不專業”,並強調她的政黨絕不會做出這種讓“導致立陶宛陷入經濟戰中的決定”。

布林凱維丘特警告說,更爲可怕的是,“沒人知道中國接下來會做什麼決定”,而這些決定又將對立陶宛的經濟、工業、企業和民衆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

立陶宛前總統阿達姆庫斯則指出,“支不支持”或“承不承認”臺當局的問題應該由那些有影響力的主要國家來帶頭,你立陶宛才幾斤幾兩,就在那裏上躥下跳、忘乎所以,這除了給本國帶來完全沒有必要的巨大損失,還有什麼意義呢?

不過,立陶宛不要指望幾句道歉就能抵消其之前的所作所爲,更何況瑙塞達的道歉後面還緊跟着指責。他聲稱中國對立陶宛採取“非常規措施”,並希望歐盟出面“解圍”,因爲這種“攻擊”針對的不僅是立陶宛,更是歐盟成員之一。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5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認識到錯誤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採取行動。中立關係何以走到這一步,大家都心知肚明。立陶宛政府不該用人民的錢包來爲自己的錯誤行徑買單,更不應通過四處造謠來爲自己的錯誤行徑開脫。

(來源:亞太日報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