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箇中國原則是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也是中國與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建交和發展雙邊關係的政治基礎。但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這一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卻頻頻遭到歐盟的無理挑釁。先是立陶宛政府不顧中方的強烈反對,執意允許臺灣當局以“臺灣”名義設立“代表處”;後有歐洲議會通過所謂《歐盟與臺灣政治關係與合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呼籲歐盟成員國“與臺灣建立更緊密的聯繫”;近日臺“外交部長”吳釗燮又忙不迭地竄訪捷克和斯洛伐克。歐洲在涉臺問題上頻踩紅線,無疑是置中歐人民的利益福祉於不顧的非理性之舉。
中國與歐洲分別地處歐亞大陸的兩端,在地緣政治上並無直接衝突。同時中歐經濟的體量相當,結構互補,雙方擁有廣闊的經貿合作空間。2020年底,中國和歐盟還完成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中歐之間的投資關係原本有望因此躍上新的臺階。然而在歐洲政客瘋狂“帶節奏”的影響之下,今年4月份歐洲議會借新疆問題單方面暫停了中歐投資協定的審批,讓良性健康的中歐經貿交流蒙上了一層濃重的政治陰影。
歐洲議會與歐洲理事會、歐盟委員會一起組成了歐盟的三大機構。但是與後兩者相比,歐洲議會在權力上要小得多。與大多數國家的議會不同,歐洲議會並沒有立法權,它的主要任務僅僅是負責討論人權問題,和針對特別議題派遣人權觀察委員會。但是近年來,歐洲議會卻呈現出不斷擴張自身權能的傾向,因此借中國人權問題製造聲勢也就成了其“刷存在感”的最好方式之一。
10月21日,就在歐洲議會通過《報告》的同一天,美國總統拜登公開承諾會“保護臺灣”;10月2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又發表聲明,支持臺灣“積極、有意義地參與聯合國系統”。時間上的巧合不由得引人遐想,歐洲議會之所以做出這一大膽舉動,是否因爲已經提前得到了大西洋對岸的暗中“授意”?如果是這樣,歐盟多年來所孜孜以求的外交獨立性也就淪爲了笑話——嘴上喊着要“獨立”,遇事還得看“大哥”。但是歐盟爲他人火中取栗也要小心引火燒身,挑戰中國的政治底線也要準備好付出相應的代價。
《報告》通過後,外交部、國臺辦、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中國駐歐盟使團等多箇中方部門均在第一時間提出嚴正譴責和堅決反對,敦促歐盟有關機構恪守一箇中國原則,不要誤判中國政府和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和堅強意志。
如今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第一大貿易國,同時也是歐盟第一大貿易伙伴。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衝擊影響下,中歐貿易總額仍然逆勢增長4.46%,達到5860億歐元。其中,歐盟從中國進口3835億歐元,向中國出口2025億歐元。中歐進出口額之間的巨大差值反映出歐盟經濟對中國的強烈依賴性。今年5月份,歐盟委員會在更新一項歐盟工業戰略時表示,歐盟在137項戰略敏感產品中約有一半依賴中國的供應。此外,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也指出,目前歐盟依賴於中國進口的產品已經達到了103類。而且歐盟不應該忘記,在疫情期間,中歐班列累計向歐洲發運1199萬件、9.4萬噸防疫物資,爲歐洲國家的抗疫鬥爭提供了巨大支援。歐盟在經濟上對於中國的依賴性應讓歐洲政客們保持頭腦冷靜,不要爲了一些蠅頭小利或者某些國家的空頭承諾,而在背棄中歐政治互信的錯誤道路上越走越遠。
同時,我們也需要看到,破壞中歐關係基礎的只是歐盟中的一部分人,他們並不能代表歐盟整體。10月15日,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電話時表示,歐盟恪守一箇中國政策,從未改變在涉臺問題上的政策。
通過歐盟相關機構和人士在涉臺問題上的表態,我們能夠清晰地覺察到,中歐關係正處在一個微妙的十字路口,中歐關係何去何從考驗着歐盟領導人的政治智慧。希望歐盟內部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能夠把握住中歐之間合作與發展的大局,做出無愧於中歐人民的選擇。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