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陷阱:在非洲污衊中國的又一個謊言

亞太日報

text

作者 何烈輝 達之路集團董事長

近幾年有些西方國家和一些非洲人熱衷於炒作所謂中國給非洲製造“債務陷阱”的話題,讓人感覺有些背離經濟常識,最近這段時間這個話題似乎又有些升溫。從事中非投資貿易二十多年,我想從一個商務人士的角度談點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不成熟和謬誤之處請讀者不吝賜教。

2018年5月我應邀到英國一個大學演講,遇到一個非洲留學生責問我“中國爲什麼要給非洲製造債務陷阱?”,我便問他“你覺得你們政府不提出要求,中國政府會拿槍頂着你們政府一定要貸款給你們嗎?”,“你覺得你們政府不把錢收下,中國有能力把錢硬塞給你們嗎?”,“你覺得欠債是不是不用還錢的?”,“你覺得幾十年的貸款期限時間短嗎?”,“你覺得貸款利息高嗎?”,“你不開口問同學借錢,你同學能借錢給你嗎?”,“如果同學問你借了錢,你覺得他應該還嗎?”,“如果借了錢不想還,你覺得是債權人給債務人設的陷阱,還是債務人給債權人設的陷阱?”面對我的問題他沉默了。

2019年1月我在非洲某國,歐洲一家電視臺的兩個記者要求跟拍我在這個國家的活動,在跟拍了兩天後他們要求再進行一個專訪,主要圍繞所謂中國在這個非洲國家制造“債務陷阱”的話題。我談了我的看法,最後我問她“作爲旁觀者,難道你們比該國政府更瞭解自己該不該借錢?該借多少錢?”

無論哪裏要借到錢總是件不容易的事,尤其是對於自身償還能力比較弱的借款人而言。無論是人與人還是企業和企業之間,借錢都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開口借錢有時可能是讓一個人主動和自己斷交最便捷甚至讓對方感到有些慶幸的方式。高利貸職業放貸人也會考慮即便在不擇手段催收之後有沒有可能還是收不回錢,從而最終決定是否出借資金。因此對於絕大多數借貸雙方來說,能借錢給對方多半總有情份和信任的因素存在,否則誰願意冒着收不回錢的風險呢?因此如果能借到錢應該是值得慶幸的。

在我認識的很多非洲國家領導人和官員中,我基本沒有聽到過有哪位領導人或多少官員真正認同“中國給非洲製造債務陷阱”這個說法的,對於中國提供貸款幫助發展經濟,他們普遍持肯定和感謝的態度,並希望能從中國獲得更多貸款。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對借錢需要還錢的看法,古今中外都有着高度一致的認識,按時還錢常常被視爲一個人最重要的信用表現之一。借錢往往需要付利息,借錢還需要有還款擔保(信用保證、物的抵押或權利質押等)這也是東西方千百年來通行的商業規則和常識,在非洲也是如此。借貸是人類社會最早產生的經濟活動之一,對社會發展起着重要的推動作用,個人會需要借錢、政府也會需要借錢。指責中國在非洲製造“債務陷阱”的人或是不食人間煙火“天真”到不知人間疾苦,或是心裏很清楚這些商業慣例卻裝糊塗,因此除了不着邊際的“口誅筆伐”至今未見他們拿出哪怕一個可以證實他們觀點的真實事例呈現在公衆面前。而以現代商業文明優越自居的一些西方國家難道認爲非洲國家向他們借錢就應該付利息、應該有擔保、應該及時還錢,而非洲國家向中國借錢就不應該付利息、不應該有擔保、不應該及時還錢?

事實上我所遇到過喜歡說“債務陷阱論”的非洲人中較多的是一些有西方留學背景的青年學生,他們尚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對非洲社會發展所遇到的挑戰還缺少足夠深入的認識,對發展和治理一個國家的難度以及底層民衆的疾苦缺少切身體會,但他們善於使用社交媒體談論自己的觀點,他們的很多觀點來自於一些西方媒體或政客,對他們自己祖國的領導人和政府甚至也有着牴觸,他們有着民粹主義情節容易被一些熱點話題左右;此外我也碰到過一些缺乏實際商業和政治經驗的非洲專家學者和媒體記者,不求甚解人云亦云,但又喜歡預設立場蹭熱點博眼球;還有就是個別非洲國家在競選時某一方用來討好西方,獲取支持而拋出這樣的論調,但在當選後又會試圖從中國獲得貸款。對於一些非洲普通民衆而言則只是日常聽說的各種說法中的一種而已,他們對貸款情況瞭解不多,往往認爲對自身沒有多少利害關係,只是樂見自己國家發展,但極少部分人也可能會被一些人利用帶節奏。

儘管政治和商業無法截然分開,但是政府或者國家間的借債行爲到底是商業屬性多一點還是政治屬性多一點?如果把借債視爲政治屬性佔主導,那麼就用政治方法去評判解決債務問題,如果視爲商業行爲佔主導,那麼就應該用商業規則去評判解決債務問題。但是無論如何都需要有一個佔主導的規則去解釋政府借債的屬性,並用這個規則進行評判和解決;而對中國爲非洲提供借款的指責,縱觀各種言論,指責方根本就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只是在政治和商業屬性之間隨心所欲的跳躍,也根本不在乎自身邏輯是否矛盾、有沒有事實依據,只是在找話題爲對中國進行指責而指責,並以此混淆視聽挑撥中非關係,最終達到消耗中國精力和國力的目的。而個別非洲官員則把渲染“債務陷阱論”作爲向中國施加壓力,要求減免貸款的藉口。

在一些有着強烈的“債務陷阱論”愛好的非洲人中,他們其實還有着明顯的潛臺詞,那就是“提供給非洲的都應該是免費的”、“提供給非洲的都應該是無條件的”、“就算你借錢給我,但條件還得我說了算”,他們有很強烈的“被迫害意識”,覺得非洲是被虧欠的。我熟悉的一些非洲國家領導人對這些人的潛臺詞和潛意識很反感,認爲不僅有損於建立自立自強的新非洲形象,也不利於非洲國家從國際上獲得借款,還會造成“得了便宜還賣乖”的印象。

政府借貸不是一個人拍腦袋的決定,一個人拍了也未必有用,需要借貸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借款金額、利息、擔保方式和期限等等,雙方都有專業人士和內部監督機制。哪怕在一些西方國家看來再專制的非洲國家,要借外債都還是有一定的程序要遵循。向中國貸款的非洲國家政府其理性程度和判斷力難道會不如一個民間借貸人?難道這些非洲國家政府沒有研究過是否應該借錢來發展經濟?該借多少錢?能接受多高的利率和多長的借期?

如果一個借款人只考慮怎麼把錢借來而不考慮怎麼去還款,按照中國和很多國家的法律這樣的借款人似乎就有“騙錢”而違法的嫌疑了,這種情況下借款人和出借人究竟誰會是受害者?如果一筆借款被借款人挪用了,導致原定借款用途下的項目沒能完工而爛尾,引發民怨,借款未能及時歸還,這究竟是出借人的責任還是借款人的責任?

借了一筆款後因爲國家經濟不景氣陷入困境,借款未能及時償還,這是出借人的問題還是借款人的問題?如果不顧本國實際能力,盲目多國借債,導致償債能力不足無法還債,這又是誰的原因?如果借了錢,又沒能謹慎使用借款,無法還款反過來卻責怪出借人,把出借人作爲替罪羊,那麼還有誰願意借款給這樣的人?不管是個人、企業還是政府,借了錢就要對還款負責,即便是政府也可能出現還不出款的情況,這是正常現象,重要的是在不能還款的時候應該和出借方友好協商解決方案、共渡難關而不是怨天尤人。“債務陷阱”這個提法本身就很可疑,反而給人感覺有點像江湖上傳言的“欠錢的纔是老大”。

“債務陷阱論”在非洲不是主流觀點,只是極少部分人中一個季節性的話題而已。但是換個角度來說,“債務陷阱論”儘管荒謬但是爲什麼有市場?爲什麼一些對中國不帶偏見的非洲人也會對中國有這樣的誤解?這其中可能有我們需要考慮優化的地方,是不是個別非洲國家政府向我們貸款而該國公衆知情不夠?除了涉及商業祕密不能公開的內容,非洲政府向我們貸款我們是否可以儘可能的向非洲公衆披露,把誤解和猜疑減少?一些貸款項目是不是存在非洲公衆獲得感不強的情況?必要的說明和宣傳我們還得跟上。既然西方國家一直強調他們是自由的市場經濟,既然借錢是個商業行爲那我們就多從商業規則來說說,戳破他們把政治和商業行爲混爲一談的話術。

對於非洲國家而言,發展中最大的瓶頸之一就是缺乏資金,因此國際借貸將會是非洲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常態。量力借貸、珍惜借貸、用好借款、及時還貸,樹立良好的國家信用,在借貸問題上少打政治牌多講商業規則,將會爲非洲經濟發展注入持續的動力。

實際上,“債務陷阱論”這個謊言纔是非洲國家在處理中非關係上真正需要提防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