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新聞博物館告別華盛頓

亞太日報

text

2019年12月31日,是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新聞博物館向公衆開放的最後一天。

館員邁克在博物館6層的“今日頭版”展區,逐一換上世界各地和全美50州代表性報紙2019年最後一天的頭版報樣,這項工作他已堅持了12年。換完最後一張,邁克轉身與同事帕蒂·茹爾緊緊擁抱。

因財務狀況不佳,新聞博物館主辦機構2019年初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達成協議,以3.725億美元出售這座位於賓夕法尼亞大道555號的博物館大樓。未來,這座建築將被改造成一個研究生學院。

每天更新的“今日頭版”是新聞博物館的特色展區之一。邁克對於“最後一天”不願多談,他趕着把換下的舊報樣送到問詢臺。不少參觀者已在那裏等待,他們希望得到來自家鄉的報紙頭版,留作紀念。

2018年落成開放的新聞博物館,是華盛頓國家廣場區域爲數不多的售票博物館。站在博物館6層,向東可遠眺國會山,向南能俯瞰國家美術館等建築羣。據報道,儘管在過去10年接待了1000萬遊客,但該博物館仍未能實現盈利。

圖爲新聞博物館“9·11”專題展區。中新社記者 陳孟統 攝

“對於華盛頓特區和美國而言,賓夕法尼亞大道都是一處充滿歷史意義的街區,我們不得不離開,讓人感傷。”帕蒂·茹爾是該館內容和展覽開發副主管,她對中新社記者如是說。

在總共7層的展覽空間裏,新聞博物館用15個展區和15個劇場,向觀衆呈現了美國乃至世界新聞史。第一份刊發《獨立宣言》的報紙,前總統尼克松宣佈辭職的《華盛頓郵報》頭版,以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爲封面的《時代》週刊,參觀者可以沿着從1492年開啓的時間線,縱覽500多年的新聞發展史。

帕蒂·茹爾說,報紙以及新聞的傳播曾在美國曆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希望觀衆通過展覽瞭解新聞其實也是歷史的一部分。“博物館雖然關閉,但它的影響仍將繼續。”

除了與新聞有關的實物和展品,新聞博物館還就一些重大新聞事件開闢專題展區。人們可以在此看到“9·11”恐襲後世貿中心頂部的廣播塔遺存,以及德國境外尺寸最大的柏林牆原始牆體等。

朱迪·弗妮什在新聞博物館當了8年志願者,她同時也是一名教授新聞課的老師。她說,新聞媒體肩負着“守望”社會的功能,新聞博物館向公衆傳達了這一點,同時幫助人們學會分辨新聞報道中的客觀與偏見。

華盛頓並不是新聞博物館的第一處館址。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該館曾在弗吉尼亞布展多年。由於尚未找到新館址,該館的所有展品在新一年將被運往馬里蘭州的一處地點暫存。

“博物館的大樓雖然關閉,但它的使命並未結束”,新聞博物館主辦機構負責人傑恩·伯勒辛斯基說,他們正在尋找新的館址,並計劃以更符合現代新聞業形態的方式講述“新聞故事”,與參觀者互動。

過去幾周,不少參觀者特意前來與新聞博物館道別並留言。一位美國媒體人說,新聞博物館遭遇了紙媒衰落的困境,他祝願該館能以全新方式重新迴歸。美國民衆卡倫則希望,新聞博物館的網絡展覽能繼續,特別是“今日頭版”能以電子化的形式繼續展出。

新聞博物館當天並未舉辦專門的活動或儀式告別華盛頓,而是一切照舊。

伯勒辛斯基說,不妨把新聞博物館比作一場上演了近12年的新聞脫口秀,“既然是秀,就有落幕的時候”。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