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啟超古玩收藏有40多年,師承丘小君老師。是丘老師香港維一入室弟子,從孫瀛州太師的「敦華齋」、耿寶昌師公「振華齋」、丘小君師傅「德華齋」,至他自己獲授予「錦華齋」的名號,一脈相承,好譲中國古玩文化得以承傳下去。袁生從丘老師身上感受到他對中國古玩瓷器的一份情意結,希望能將流失海外的祖國古玩文物可以重歸故土之上。
時至今日,袁生期盼出版古玩圖鑒書籍。圖鑒內容涵蓋了宋、元、明、清的瓷器,當中有極具代表性,也具有爭議性。希望透過歷代瓷器的演變,使大家可以加深瞭解中國古玩了歷史演化。
從古至今,五大名窯及八大窯系對我國及世界所有瓷器的歷史文化演變有着深遠影響。
我國的瓷器發展史上,從東漢青瓷到唐彩瓷,花瓷,以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其後五代陶瓷業的振興,更為兩宋瓷業的昌盛開了先河,再加上宋代有「五大名窯」的興起和「八大窯系」的形成,創造出宋代瓷業發展的新紀元。「五大名窯」分別係汝、鈞、官、哥、定,而「八大窯系」分別有北方的耀州、鈞窯、定窯、磁州窯、和南方的建窯、越窯、景德鎮窯、龍泉窯。當時產品種類、造型藝術、裝飾技法及工匠的手藝,均達到歷史的巔峯,更鑄造了我國陶瓷發展史上最燦爛輝煌的時代。
官窯
官窯是專為官府而燒造瓷器物件,北宋思琪位於河南開封一帶(古稱為汴京)到南宋時遷移到位於浙江杭州(古稱為臨安)
官窯瓷器瓷土含鐵量極重,因此胎色較深,呈紫黑色、灰色、灰褐色。釉色有天青、粉青、蟹青、鱔黃、月白等。器物的沿口處或骨位釉汁較薄,透出胎色,形成沿口微微露出紫色,足部偏赤鐵色的現象,人稱「紫口鐵足」
官窯上的一大特徵,是釉面上有明顯的開片紋或冰花片,紋理是燒製時自然形成,但亦有隱約的開片,是因為燒製時溫度控制平均,乃至胎釉膨脹係數一致而成,相當難得。兩宋官窯在囂型的重量和施釉的厚薄均有較明顯分別。北宋時期的官窯施釉比南宋厚,重量也較為沉重,兩者在釉色方面都追求有玉的質感。
官窯是官府直接營建燒製,勒令工匠燒造出,作為宮延所需的高檔瓷器,釉料上十分奢侈,不惜代價,添加了上乘的翡翠、瑪瑙等研磨成玉粉添加在其中。器物出窯時,督導窯官隨即以「千選之百,百選之一」的原則,從中精選出最佳之作。
鈞窯
鈞窯位於河南禹縣州(古稱鈞州)屬青瓷系。鈞瓷胎釉厚重,釉色以藍色為基礎,又幻化出天青、天藍、月白、胭脂紅、朱硃紅、海棠紅、玫瑰紫等璀璨多變的色彩。
幻化的色彩稱為「窯變」,顏色絢麗似錦霞,變化萬千而著名,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呈色在入窯前無法預測,出窯後也絕對無一相同。就算用料和製法相同,亦會因色釉厚薄、入窯燒製的位置、溫度等因素而千變萬化。這種色彩幻變的高溫瓷,打破了宋代單色瓷獨步天下的局面,開拓出厚釉彩班的新領域。
由於鈞窯是以高溫燒製,釉面出現多種流動紋,其中最常見的是「蚯蚓走泥路」,狀態似蚯蚓在泥土上爬過而留下痕跡,呈現出一條一條彎曲延伸的折線。
鈞窯以天青及天藍色居多,如帶紫班塊則為上品,古時民間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的美譽,反映出鈞窯在當時己十分名貴。
哥窯
哥窯是陶瓷史上一直沒有解開的一個迷,從宋代到現在哥窯的遺址還沒有被發現,而且到目前也未見古代的文獻記載,雖然如此,在中國的北京故宮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和臺灣故宮博物館,都有哥窯瓷器的藏品,過去的各大拍賣會中,也有見到宋代哥窯的蹤影。由於哥窯的存世品數量不多,所以有人認為其珍貴的程度可與汝窯媲美。
哥窯的器型多以仿古代青銅禮器,有三足爐,魚耳爐,雙耳乳足爐,膽式瓶反折腰盤等等,它們都是屬於宮廷用瓷式樣,這一點與汝窯和官窯相同,和民間用瓷有很大的分別。
哥窯的釉色有月白、米白、米黃、青黃、粉青、灰青、油灰等;釉層很厚,最厚處接近胎的厚度,色澤沉厚細膩,是屬於無光釉,它的光澤含蓄又柔和,人稱為「酥油」。
哥窯最大的特徵就是釉面上有龜裂的開片紋,紋理有綱狀、有重疊如冰裂狀、這些細密的小開片,俗稱「百圾碎」或「魚子紋」。
哥窯與官窯同樣有開片,但係哥窯的開片一般都有兩移紋路,比較粗疏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金裂紋,俗稱「金絲鐵線」或「鱔血紋」;但係哥窯瓷器中,也有出現過只有一種黑紫色裂紋,而細小片紋並無顏色,這些都是在鑑定上的一個重要特徵。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