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相互“極限施壓”,但應會避免全面攤牌

亞太日報

text

當地時間1月3日凌晨,美國無人機空襲炸死了伊朗革命衛隊“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令中東局勢再度變得緊張、複雜。

“聖城旅”是專門從事伊朗海外“代理人戰爭”、海外盟友培訓,以及間諜和反間諜行動的特殊機構。作爲這個機構的長期“掌門人”,蘇萊曼尼在伊朗針對美國、以色列的一系列間諜、反間諜行動,以及扶持伊拉克盟友“人民動員組織”,打擊“伊斯蘭國”並趁機擴大伊朗和什葉派在伊拉克影響力,扶持也門胡塞武裝對抗沙特聯軍等行動中表現活躍。早在小布什時代蘇萊曼尼就已是美國軍情部門的眼中釘、肉中刺,也是美國軍情部門、國內強硬派以及以色列軍情機構幾番躍躍欲試要“定點清除”的目標。

但小布什和奧巴馬均否決了“定點清除”選項。而蘇萊曼尼被殺事件發生後,從美國各路盟友和國內各相關部門的不解甚至不滿的反應中可看出,特朗普此舉出乎他們中大多數人的預料。特朗普此前對伊朗並未表現出十分激進的態度。他曾在最後關頭叫停了針對伊朗擊落美國無人機的大規模軍事報復計劃,還將一直試圖在美伊間“撮火”的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掃地出門。

然而,特朗普卻對正在伊拉克“出差”的蘇萊曼尼下了“毒手”,並引爆了中東局勢。特朗普之所以要如此,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主張對伊朗強硬”是特朗普自從政以來的一貫主張,也是特朗普時代美國在中東“鐵三角”(美國-以色列-沙特)佈局的基點。近4年來的事實證明,特朗普在這類關鍵命題上從來就缺乏“彈性”。

第二,蘇萊曼尼事件發生前,因美國空襲不斷造成伊拉克什葉派社區人員傷亡,什葉派民衆包圍了美國駐伊拉克使館,並一度衝入使館區。儘管此舉並未導致美方傷亡,但美方很容易將之與1979年那場持續444天的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人質事件”聯想起來。且美方認定此事系伊朗指使,所以試圖以殺掉蘇萊曼尼來嚇阻對方採取類似行動,就成爲一種可能性大增的選項。

第三,事發後特朗普在推特上留言“伊朗在戰爭中從來沒贏,在談判中從來沒輸”。國務卿蓬佩奧密集聯絡各相關國家領導人和同行,不厭其煩說服各方相信“炸死蘇萊曼尼會令中東局勢降溫而非升溫”,“我們是在阻止戰爭而非挑起戰爭”。其實這並非完全是外交辭令,而是表達了特朗普團隊的一種一廂情願的構想,即“通過強硬手段迫使伊朗接受美方滿意的談判框架”。簡單說,蘇萊曼尼被殺事件,是特朗普所習慣採用的“極限施壓”手法迄今爲止最冒險、最激進的一次嘗試。

然而伊朗方面也並沒有亂了陣腳。

1月5日,伊朗發出“考慮中止履行伊核協議義務”(請注意並非退出伊核協議)的威脅。僅隔一天,伊朗方面又表示,如果美國同意迴歸“5+1”框架,則伊朗“不反對與美國談判”。這些舉動表明,伊朗也在趁機對美實施“極限施壓”,迫使後者迴歸對伊朗有利的談判框架。這種“極限施壓”實際上早在伊拉克“使館風波”時已露出端倪,而蘇萊曼尼事件的猝然發生則讓伊朗決策層抓住了一根“化悲痛爲機遇”的稻草。

1月4日,伊朗最高宗教領袖哈梅內伊任命卡尼准將接任“聖城旅”指揮官。此前數小時,伊拉克“人民動員組織”也任命了新的副主席阿米里。這一系列迅速的人事安排表明,伊朗及其地區盟友正在以超乎外界想象的速度重新搭建“什葉派之弧”的指揮體系和人事班底,以填補兩位干將死亡之後的空缺。

可以想見,在這種相互“極限施壓”且缺乏信任的氛圍下,“後蘇萊曼尼時代”的海灣局勢將會持續緊張。但對抗雙方中許多人應該都會竭力避免把最後一根弦繃斷,因爲全面攤牌的後果是雙方都難以承擔的。

(來源:中國網)